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九八四》读后感1200字

读后感大全发表于2021-05-25 08:30:02归属于读后感怎么写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一九八四》读后感


作为一名转专业的学生,我对新闻传播学方面的书籍阅读经验并不多,还是在转来这个专业后在老师们的推荐下才开始阅读专业书籍。我选择阅读的第一本书籍是新传热门书籍《乌合之众》,这本书是一本作者主观的推理书,全篇都是各种波兹曼的直觉经验推理过程,相当“学术”,不像小说一样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对本“门外汉”而言,读起来还是需要一定的毅力的;又因为新闻传播学是一门由国外传进来的学科,大部分专业书籍都是经过翻译的,语言比较绕比较正经,又给阅读增加了困难。有过这样初次的经验,刚拿到《一九八四》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又要“啃”一部大部头学术书籍了,坚持下去!结果大致翻了翻,发现这本书居然是一本小说而非枯燥的理论介绍,顿时感到一阵快乐和轻松。

先打开序。我买的《一九八四》是由董乐山先生翻译的版本,序也是由董乐山先生所作。序言主要介绍了作者乔治·奥威尔的生平经历及其思想和形成过程,是对小说内容主旨反极权主义、支持人权自由解放的一个铺垫。二十世纪英国上层阶级出身的奥威尔,因为家境潦倒,在他的童年时期和学生时代被上层阶级其他子弟们嘲笑侮辱,惨痛的成长经历让他十分痛恨权威统治阶级;由于工作原因,奥威尔时常到各国出差,他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英国,而可以看到其他国家的社会境况,比如缅甸,得到更多经验,这些经验有助于他日后支持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的形成。但是,因为他始终受到英国上层社会的传统教育,他隐隐感到自己总是与社会底层人民,也就是无产阶级格格不入,觉得他们文化水平低下、思想又麻木浅薄,似乎并没有能力成为革命的主人。这个认识对他思想的完备造成很大的障碍。于是他决定深入群众,与流浪汉同吃同住、深入到贫民窟中体验。终于,在英格兰北部工业区维冈码头工业园区中,和大批工人们一起生活了几个星期之后,他领悟到了他追求的民主社会主义的真谛。这本书写于1948年,因为描写的是一个未来可能的世界,所以颠倒了年份数字,直接起名为1984。

序里还介绍到,奥威尔开创了新新闻写作方法的先河。他擅长“在极其精确和客观的事实报道的外衣下,对现实作了艺术的复原和再现”,又称为非虚构现实小说,运用小说的形式反映真实的社会现状,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社会性。用小说反映现实,就像很多现实电影的剧本,浓缩很多社会现象于一体,可以用平实易懂的语言把复杂的概念形象的解释清楚。

《一九八四》的故事概述。奥威尔已经事先很准确地把本书情节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主人公温斯顿所处社会状况和他的日常生活。世界分成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温斯顿生活在大洋国的一号空降场,也就是原本的英国之中;社会由一个统称的党领导,实行极权主义,社会生活水平很低,物资定量供应甚至时有缩减,党员的生活每时每刻都处于电幕的监视之中,思想也完全被党的主张洗脑失去自我意识;在这之中,温斯顿的神志还比较清醒,保留了人权意识,周遭的情况让他感到痛苦不堪。第二部,温斯顿遇到了年轻姑娘裘莉娅的求爱,虽然为性而性的行为是不被党所允许的,但是他们还是偷偷见面约会,在见面短短的时间里享受自由和爱情;之后,他结识了核心党员奥勃良,奥勃良假装是反动组织兄弟会的成员,诱骗思想本来就偏离“正统”的温斯顿和裘莉娅走上党的对立面。其实奥勃良是党的思想警察之一,用这种钓鱼执法的手段看到二人上钩之后,立刻逮捕了他们投入监狱。第三步讲述了温斯顿被投入监狱之后,受到严刑拷打和非人的折磨,这些残酷手段让他的神志完全崩溃,开始接受党的洗脑也失去原本对自由人性的坚定追求。这是一个悲剧的结局,看到第二部分时,我以为《一九八四》会是一本励志书籍,后面的剧情发展应该是温斯顿加入兄弟会然后成为集团骨干,最后带领无产者成功实现民主社会主义,故事最后再具体描述一下这种理念下的乌托邦世界的美好景象,创造大圆满结局;结果第三部大大地出乎我的意料,突然就从美好希望中掉入地狱,全是一些残忍的被折磨的情节。结局也没有反转,主人公出监狱后完全变了一个人,顺从地接受了党的一切指挥变成行尸走肉,失去了反抗能力,反而被成功改造了,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我擅自揣测一下作者以悲剧结尾的目的:悲剧往往比大团圆结局更让具有美学意义;悲剧更能发人深省,读完悲剧之后那种遗憾的余韵能是人们更加长久地回味小说情节的主旨意义;又或许作者也无法想象出符合社会现实的民主社会主义最终形态究竟会是什么样子,没有可供依据的先例,反而悲剧的结局是更可以预料的也更符合现实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