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爱弥儿读后感1000字

读后感大全发表于2021-02-23 22:25:02归属于读后感怎么写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爱弥儿》首次出版于1762年,书中以富家孤儿爱弥儿为主人公,论述了男子的教育改革。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爱弥儿》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爱弥儿读后感1000字1

  作为一名师范生,我时常在自我与现实之间徘徊,一方面自己经历了那终生难忘的高考,另一方面,假如某一天我为人师表,又不得不融入到“素质教育”的大潮中,其实我自己还是挺矛盾的,我不能否认那起早贪黑的苦读对于我的大学生活的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又不忍回想那些因为应试压力而结束年轻生命的苦痛。一直在试着寻找答案,什么样的教育才能使我们更轻松地在这个社会立足。

  近来,读了卢梭的《爱弥儿》,很奇怪,读后很平静,也许,这就是我所向往的吧。《爱弥儿》是一本令人受益匪浅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他借助一个构想出来的人物——爱弥儿从出生至成年的教育,细致地表述了他对自然教育的观点及设想。他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这样的学生,才是爱到了良好的教育的。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过,我的控制还只是假定的,因为,谁能够对一个孩子周围所有的人的言语和行为、能力都管得到呢?”因此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为主的。

  现在很多家长急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孩子三四岁就把他们送进幼儿园,给他们找各式各样的补习班,业余班,孩子弱小的身体承担着不小的负担,而最后我们不仅发现他们会产生厌烦情绪,而且也会与父母渐行渐远。所以我们应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童年的快乐,等到了适当的阶段再给他们文化教育,要尊重青少年的发展规律。卢梭认为孩子在成年之前就必须是个孩子,如果我们在他童年时期就试图把他培养成一个大人,就会阻碍他体力的发展,致使他未来先衰,就像那些早熟的果子,虽然早熟却并不成熟,而且极容易腐烂。他决不违反自然的规律对爱弥儿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龄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接受能力进行教育。此外,他关注爱弥儿生活中的一切,像饮食内容、生活习惯、接触的人等等。他认为凡事从人的小时候就打好基础,对人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儿童的教育,教师之路任重道远。她们如同含苞欲放的花蕾,需要教师给他们灌溉,而怎么样把这些孩子培养成质量上好的人才,与教师自身能力,观念密切相关。

  《爱弥儿》本是反封建的思想结晶,但我们不难发现其对于我们的现代教育的重大意义,而且,他的某些思想正悄无声息地迎合了现代教育的要求,我们应该从中寻找智慧,在教育中不断地创新,为教学寻求合理之道。

  爱弥儿读后感1000字2

  卢梭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的作品《爱弥儿》是一部小说体的教育学名著。《爱弥儿》从一位家庭教师角度,记录了卢梭假想的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进入社会的受教育过程以及这位家庭教师在此期间的心得与思考。通过这位教师的记述,卢梭系统地讲述了他“顺乎自然”的教育观,因此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论教育”。

  卢梭前后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酝酿完成《爱弥儿》的写作,这是一篇深刻的关于人类天性的哲学论文,探讨了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政治和哲学问题,特别是个人如何在趋于堕落的社会中保持天性中的善良。他在书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自然教育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公民教育的理论基础,对于打破西方中世纪的黑暗枷锁具有重要作用。时至今日,这本著作所蕴含的丰富哲理还在引导人们不断地完善自身的发展。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他主张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他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他所主张的自然教育,把培养自然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也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让人的本性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他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实践的感性体验中,通过直观的感受去获取知识。与之相配合,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以及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教授其谋生的手段,使之获取保持自由的能力,从而能保持自然的习惯。

  卢梭把教育的来源界定为三个方面:“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情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在这三种教育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某些方面才能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加以控制的。因此,应当使人的教育与物的教育配合自然的教育,以儿童的内在自然发展为目标共同发挥作用。

  卢梭在书中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所谓自然人,就是绝对平等、自由而善良的人,是一个天性得到充分发展的人,他们能坚持做人的原则,愿意为实现自由、平等的社会而奋斗。他认为教育应当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我认为这一观点非常有现实意义。“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前,要让儿童多接触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感受,避免世俗社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是自然的、充满灵性的。现在年轻的家长们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他们望子成龙心切,让无穷无尽的器乐、英语、奥数等所谓兴趣课肆意侵占着孩子们的玩乐时间,而丝毫不考虑孩子的想法与爱好。而在学校里,孩子被当成学习机器,被书山和题海所包围。家长、教师都致力于把孩子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而忘记了孩子的身心发展才是教育的出发点,孩子在教育过程中被迫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这种教育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孩子又怎么能够保持他们的天性和活力呢?也许我们都应该从忙碌的教学中停下来反思一下:我们教书育人的过程有没有损害孩子的天性与自由?我们是否对孩子要求得过多而倾听得太少?

  《爱弥儿》一书分为五卷,分别讨论了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的教育。第一卷主要论述了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第二卷论述了如何对2到12岁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第三卷论述了对12到15岁的少年进行智育教育,第四卷着重论述了对15到20岁的青年进行德育教育,第五卷论述了对女子的教育以及对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在每一卷里都分别提出了适应人生不同阶段特点的教育原则、内容和方法。这体现了卢梭对教育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教育应当适应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育。我们教师都懂得教育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教授难度不同的知识,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开发学生的潜能。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超前教育已成为诸多名校的法宝。从小学到大学,除了具体教学内容有所差异,教学方法和要求已严重同质化,孩子们从小就被束缚在课堂里接受填鸭式的教学。而我们已习惯于把成人世界的规则灌输给心智尚未成熟的孩童。卢梭按年龄特征进行分阶段教育的主张早已被理论界所接受,阅读《爱弥儿》让我们对教学实践中违反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的问题进行再一次的反思。难道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是速成式教育大行其道的唯一原因吗?卢梭说“每一个年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完美,都有它特有的成熟状态。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或许每位教师都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活动适应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呢?

  爱弥儿读后感1000字3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资料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再好但是的手段了。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但是的行为,在这点上我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就应透过游戏持续着活泼的性格。

  但是,我们此刻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我们学校的教育,无论是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教育,似乎就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迎合社会、家长的一时之需。

  卢梭的《爱弥尔》,能够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向以来我坚信: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幸福。贯穿卢梭论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观点,即按照儿童的自然天性进行教育。我们不妨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拿来使用,让孩子顺从“自然”的发展,不要让他们过早地明白与他们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让他们尽情地游戏,这样才能到达需要和供给的平衡,才是自然地发展。

  我发现此刻的家长似乎把学习成绩认为是与孩子唯一有联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别担心、别操心”,但孩子们真正就应得到的是什么?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就应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够生活。

  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要使用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好处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虽然年满百岁才寿终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来就丧了命,如果他一向到临死的那一刻都过的是最没有好处的生活的话,他还不如在年轻的时候就走进坟墓好哩。

  教会学生去体会生活,去思考,去发现美,去审视丑,能够透过思考发现活着的价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即使他将来做铁匠,也要是一位能够理性思考的铁匠。我想这才是我们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就应从我做起,从这天做起,摒弃传统观念,顶住“外行”的压力,冲破看人、用人的牢笼,以人为本,充分挖掘每个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样,教育就会真正成功,中国的教育才会立于东方不败之地。

  爱弥儿读后感1000字4

  《爱弥儿》不仅讨论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对具体的方式方法也提出了很多有现实意义的观点。

  比如书中有这么一段话:“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学生表现自己兴趣的方式有很大差别,这就需要教师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并创造各种讨论的情境,适时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正确了解和掌握知识,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兴趣和欲望。“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教师的作用体现在指导学生找到正确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再如书中说到“我们不能单纯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让他们意识到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结果。”这句话的内涵对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用好“惩罚”这一重要的教育手段有着重要意义。对孩子的惩罚和对成人的惩罚有所不同,对孩子的惩罚其全部意义在于教育,而丝毫没有对成人那样的制裁意味。惩罚只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孩子有了过错,没有一定的惩罚,单纯的说服引导往往效果不佳。卢梭主张在施罚前后,必须和孩子进行沟通,通过交谈让他知道为什么要进行惩罚,让孩子更深刻地认识错误,避免今后再犯同样的错误,从而有利于达到惩罚的最终目的——实现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滥用惩罚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如何把握惩罚的度,又该采用何种惩罚的手段?我想可以把是否有利于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观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

  卢梭在书中强调“不能够因为你的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因为“要是一个孩子想得到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的话,他就会自以为是天下的主人,把一切人都看作是他的奴隶,而在你最后不得不拒绝给他某种东西的时候,他就会把你的拒绝看做是一种背叛”,他会“对他人的殷勤照顾不仅不感谢,而且稍不如意,就大发雷霆”。因此正确的爱应该是理智的,要让他知道哪些该得到,那些不能得到,明白为什么不能得到,而且要让他得到帮助的时候有一种羞愧感,“从而渴望自己能够及早的不要人家的帮忙”。让他认识到别人的帮助不是理所当然的,从而逐渐懂得感恩。现实生活中,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家长对孩子的溺爱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小霸王。卢梭主张对儿童不仅需要细心养护,而且更重要的是锻炼,因为锻炼可以帮助抵御灾患。他反对溺爱儿童,反对娇生惯养。卢梭说“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之后怎样保护自己,教他经受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要是他一点伤都不受,不尝一尝痛苦就长大的话,我反而会感到非常苦恼的。忍受痛苦,是他应该学习的头一件事情,也是他最需要知道的事情。”

  《爱弥儿》是教育理论发展的一座丰碑,但受到时代的限制,卢梭在书中的某些观点也有失偏颇。比如他的分期理论在年龄分期上欠缺科学性,各阶段教育内容交排上欠妥,特别是将体育、智育、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再如他片面强调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获取知识,却轻视让儿童接受人类千百年文明传承的教育。但是瑕不掩瑜,这本书作为自然教育理论的开山之作,其内在思想仍值得我们长期借鉴。

  最后让我们用卢梭的名言来共勉:“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与我们。

  爱弥儿读后感1000字5

  提起《爱弥儿》,这本书是一本教育名著,作者是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不得不说的是书中的很多教育观点对现在的教育有很大的冲击力,细细品味起来,对其中的三个观点不免有了些感悟与大家分享:

  第一个观点:应该怎样对待一个“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顺应孩子自然的发展,不能把它绑的一动不能动。要让它能自由活动。

  开篇的第一句话“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作者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应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与此同时这句话也给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就是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是自然界的产物,包括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专属品,也不是教师的教育物,不属于任何人。所以我们的教育不是要将知识技能强教于孩子,而是教育孩子如何利用好自然,通过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会,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卢梭提到,每一个学生,在他身上都有三种不同的教育,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其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受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有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唯独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如何把这三种教育配合一致,在孩子身上产生意义,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第二个观点:。怎样对待孩子的哭?不能让他最后养成用哭来命令你做事。这样易养成孩子从婴孩期的任性。文中提到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眼泪。只要他在哭,我就不到他那里去;他不哭了,我马上就跑到他的身边。不久以后,他呼唤我的时候就将采取停止啼哭的办法,或者,要哭也至多只哭一声。因为,孩子们是根据信号可以感觉的效果来判断其意义的。如果孩子一哭你就满足他,孩子就会成为家中任性的小皇帝、小公主,孩子一哭你就训斥他,孩子就会成为卑怯、胆小的小奴隶,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其实背后是成人的态度与行动所造成的。孩子摔跤同样如此,成人镇静,孩子也会很镇静,会勇敢地面对痛苦,而一旦成人急急忙忙地样子,孩子会更加害怕,更加觉得疼痛。再比如:当婴孩使劲伸手想拿东西的时候,因为拿不到,使劲地哭闹,或者他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手里去,又或者在命令你拿给他,作为成人又会怎么做呢?最好的做法就是把孩子抱到他想要的东西那里,这样孩子就不会支配或依赖成人,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第三个观点:孩子在幼年教育时,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

  回想自己十几年的求学生涯,学了那么多的知识,其中只有10%成为了我自己的,还有90%早已还给了老师。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读得再多,那也只是脱离自然、社会的文字游戏,当我们的老师拿着教科书,坐在教室前面,说着“空话”,还不如放下书本,用图片、视频来告诉孩子,或者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让大自然来告诉孩子,这些都比我们老师教的要精彩的多。

  爱弥儿虽然是卢梭所假设的教育对象,但是爱弥儿是幸福的,因为他有一个懂他的“教育者”,作为教师要更多的解读孩子,顺应孩子的自然发展,孩子发展就在教育者的一念之间。教育者们不妨来读读这本书,只有读过这本书,你就会对教育有新的体会与感悟。从这本书中寻找教育的真谛,哪些教育才是最恰当的?哪种教育才是孩子需要的?哪种教育才能获得成功的。我想每个人在读这本书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见地,而我的读后笔记只能代表我自己的个人观点,希望能与你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