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发表于2019-11-04 09:51:49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说到以“我的前半生”为题的书,我第一个想到的先是逊帝溥仪的《我的前半生》,这本书我没读过,所以肯定不是这篇读后感的书。我所先读的是亦舒写的《我的前半生》,所以这篇读后感也是亦舒的这一本。
寻到亦舒的小说实属偶然,前几天在淘宝上的推荐页里看到的,湖南文艺出版社再版的小说,封面的色彩简洁而梦幻,实在是很吸引眼球(我买书,一看题材,二看封面。有时候我对某本书的题材并不感兴趣,但因为它有一个好看的封面,我也会忍不住想入手),所以就把第一辑的五本小说一块儿入了。
有的淘宝书店把它定义为“都市职场爱情小说”、“女性励志畅销书”,我觉得实际内容和宣传的有出入:比如都市职场,我觉得文章侧重的是一个女人的心路旅程,子君(文章的女主角,同时也是文章的绝对主角)在职场上始终是笨重、被动、消极的,若把这个说成是“都市职场”,至少不符合当下对职场小说的定义。若说子君励志,我从头到尾就没看出她有多励志,纯粹是被迫结束全职太太的生涯,不得已踏入社会寻找工作糊口,唧唧歪歪,反反复复地在恋爱、再嫁、结婚组成的漩涡里无法抽身,最后重新回归于依靠男人的“安稳”之中,似乎从未独立过。
或许我这样说太过偏激,有失公允。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宣传?可能是因为这本书在2016年改编成了电视剧,我查了度娘百科,发现电视剧和小说完全是两样东西,除了子君、唐晶、子群三个女人的名字没改之外,其他的我都得看人物简介才知道这个角色对应的是书里的谁……更不要提电视剧的侧重的内容。我不知道看这部电视剧的人有多少看过原文,又有多少还会记得原文,我觉得我是不会去特地看这部电视剧(反正我也不喜欢拖沓的电视剧)。
亦舒的小说(目前我就看着这一本,暂时先一概而论)和我以前看的小说都不太一样,风格简洁,实在太过简洁,简洁得就像点了二倍速的流水账一样,有时候一件事尚未深入演绎就戛然而止。放一个片段感受一下:

从老张家出来,翟君说:“子君,我们结婚如何?”
这句话我等了很久,耳朵仿佛已经听过多次,如今他真的说出来,却有点不真实的感觉。
我缓缓问:“你想清楚了?”
他诧异地说:“当然。”
“其实外头有很多十八二十二的女孩子等着嫁你这样的人才。”
他微笑,“这我早二十年已经知道。”
我紧张地说:“那么我们结婚吧,越快越好!”
真平淡。
爱情小说中的爱情都不是这样的。
然而这么平凡的经过,在旁人嘴里,也成为传奇。

这段是第十二章接近末尾的一段情节,两个人相互告白决定结婚的情形。个人觉得写得最好、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其他的部分因为拉拉杂杂,看完了就变成过眼云烟了)。我没说这样写不好,相反,这一段写得相当好,现实生活里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对话、仪式,结婚了之后和另一半携手进入生活,就是这么简单。
这本书20多万字,里面的内容简洁明了,抒情的力度也刚好够用。也许是因为这本书出版于1982年(比我出生早了十几年),市场更流行大众口味的“快餐式”文化,所以篇幅不会太长。这样也挺好,一个下午就能看完,不像现在有些言情动辄40、50万字走起,强行凑字数,情节又各种雷同,看得烦不胜烦。但也有坏处,坏处就是我前头写的“太过简洁”,这里我就不赘述了。
这篇文的背景地是香港,脑海里突然会浮现出“香港的沦陷成全了她”。说实话,我并不喜欢香港,曾经英国的殖民地(在这本书出版的时候,香港尚未回归中国),装洋蛋似的,总是傲慢地仰着头,一幅幅高高在上的样子。而现在,我对香港的印象是拥挤不堪的,充满了冲天的火柴盒。里头的人说粤语说得跟英语一样,偏生还生出一股高人一等的气势……

文章可以分成两部分:前半段子君在婚姻与离婚的泥沼里挣扎、歇斯底里,试图挽回对自己无爱的丈夫。后半段则是写子君被迫独立,一个毫无工作经验的前全职太太在职场、在社会浪迹的故事。
作为全职太太的子君完全就是沉溺在蜜罐子里的贵妇人,每个月拿着丈夫给的月供,在名品店里潇洒、花钱如流水(在离婚前的日子更是疯狂消费,让周围的人都以为她知道了丈夫有外遇,隐忍不发,以疯狂刷钱为报复手段。);家务也不用自己操心,因为家里也请了两个佣人料理家务;闲暇的时候和同样有钱又有闲的太太们打牌,消息闭塞,与社会彻底脱节,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所有人都知道史涓生和辜玲玲(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孤零零”?)搞在一起了,只有子君一个人浑然不知。在13年的婚姻里,她最值得称赞的大概就是生下了安儿和平儿(然而仅有的一点成就也被她的女儿鄙夷)。
在这里,我不得不深思:很多女性在结了婚或者生育之后都会选择辞去工作,在家专心地相夫教子。如果家境富裕的话,甚至可以彻底做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阔太太,光鲜亮丽,确实让人艳羡。但是这样真的没问题吗?丈夫在外头拼死拼活地挣钱,妻子在家操持家务,抚育二女让丈夫没有后顾之忧确实没有什么问题。事实上,在日本社会就是如此,最典型的代表应该就是大雄的妈妈,没有人认为这样有问题,所有人也都是按照既定的轨道去行径自己的人生轨迹。
这样似乎没什么不好,看起来像是女性更占便宜。可一直在家里工作的妻子逐渐忘记了自己原有的面貌,忘记了自己的长处,与社会脱节,逐渐在时间的磨砺下变成了一个惹人生厌的“黄脸婆”。而丈夫一直浸淫在花花世界里,不断地遭受外界的诱惑,即使再有定力,最终也只有“缴械投降”,屈从于诱惑的份了。一个超速前行,一个止步不前,距离越拉越大,夫妻之间再无感情、无话可说……好像就这样夫妻关系自然而然的有了裂痕,随着时间的推移,裂痕越来越大,最终一场婚姻分崩离析。
究竟是才是离婚的导火索呢?明眼看去确实是史涓生出轨导致的,他出轨的对象是一个演员,皮肤黝黑,样貌还不如子君,离异带着两个孩子的女人。为什么丈夫会被这样的女人给拐跑了呢?子君不明白,我也不太明白。至少我以为,他会找一个比子君年轻貌美更加贴心的少女才对,中年男人不都喜欢青春少艾的女孩的吗?
但史涓生也显得非常委屈,他离婚的理由“我不爱你了”。他控诉子君根本不听他说话,拿了钱就自顾自的潇洒了(一直到离婚后的某次通话,讨论鲁迅的《伤逝》里两个主角的名字的时候,她才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可能犯下的错误)。这真是个任性又简单的理由,因为他是子君的主宰,只要他不喜欢了,就可以换一个人。似乎大多男人都是这样,拥有了财富权力就以为可以主宰一切,任性地操控着周围的一切。
当然我不是说婚内出轨就是对的,任何时候出轨都不容原谅!

后来,两人的婚姻还是破裂了,失去丈夫倚靠的子君完全不知天南地北,就像一个迷路的孩子,连下一步该做什么都不知道。她完全不知道家外面的世界变成了什么,天真得可爱,在好友唐晶的打击下才不得不面对现实。
这一段时间里的子君真可谓丑态百出,没有经济来源,连抚养子女的权力也没有。她想学着唐晶一样自立,却优越的生活里变得眼高手低,连自己的工作履历都是唐晶造假,工作单位也是托了唐晶的关系才能硬挤进去的。这一段时间,子君尝遍了世间百态,逐渐屈从于现实,变得像一个食人间烟火的人了。为什么我说是“屈从”而不是“蜕变”?因为子君骨子里是天真和优越的,始终没有改变过,只是因为现实的缘故才不得不有所改变。
看到这里,我觉得非常惊讶,竟然真的会有如此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吗?这样的人如果真的存在他/她要怎样才能活下去?后来想了想,这是小说,亦舒把所有的现象集中在了“子君”一个人身上,一个“子君”投射出了现实方方面面——艺术源于生活。
奇怪的是,离婚了之后,两个人的关系反而不是那么剑拔弩张,竟是做成了朋友,在某一天史涓生竟然向子君求复婚,当然子君“很有骨气”的拒绝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按照史涓生的话来说,就是“我从未见过这么美的你”。13年在一起都未曾发现妻子的美吗?非得到了离婚之后才发现?因为距离产生美了吗?都说女人心海底针,男人不也一样吗?
子君自立的路程中也遭遇了许许多多的挫折,但因为那些都不过是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若全都说出来恐怕一万字都说不完,为避免各位看官看得厌烦,这里就不一一赘述,存在心里,就如同“哈姆雷特”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