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城》读后感
《雪城》是作家梁晓声写于1988年的一部百余万字的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几位北大荒知青重返城市后的生活。全书分两册,上册的时间发生在1979年末到1980年春天,这段时间里,知青们刚刚返城,一边向过去的身份告别,一边开始对新生活的艰苦探索;下册的时间发生在1986年,这6年中,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知青们的生活和6年前也有巨大的变化,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梁晓声以一所北方城市为背景,完成了对一批返城知青的群像描写。写作手法是他最擅长的,后期也基本没有变化过的,非常质朴的现实主义。镜头式的语言之下,能总结出作者的价值立场,但是很难判断作者自身的所属阶级。作为一位反映现实生活的写作者来说,这是难能可贵的品质。作品里塑造了多种社会身份的人物,而作者对他们的价值观念基本能保持客观的态度。
老实地讲,读过这本书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做一个怀揣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因为被搁置在庸常现实生活中的理想主义者,他们若不能被锤锻成坚韧的现实主义者,那么他们将会以表面上看起来傲视生活的形式被生活所抛弃。70年代末,北大荒的暴风雪肆虐到了城市边缘,113次列车鸣笛进站,站台空寂无人,弥漫着爆发前的紧张沉默。这一列火车,带来了成千上万曾经属于城市的孩子,车上的称之为青年已太过沧桑的知青或者在这里一涌而出,或者更多地继续追随沉默的铁蛇南下。
接站的陌生的亲人与出站的长大的孩子汇流,急切地呼唤,匆忙地挥别,错愕地相认,无数双鞋上留下了别人的脚印,同营战友的亲密关系却被轻易抹去。在这里,当他们在这里撞进城市原住民的人潮,荣誉、处分、精神力量失去意义,他们蹒跚着被推向物质的现实。他们被倒进了一大锅成分难辨的粥,粘稠、闷热而难以挣脱。
在曾经火热的理想主义广泛被嘲弄的时代,姚玉慧是一种悲剧的典型,阶层的矛盾在她干瘪的身体中蓄积着,耐心等待爆发的机会。弟弟和倩倩的嘲讽,妹妹的探究,妈妈的忧扰,昔日战友的猜忌以及与城市格格不入的矜持与骄傲,造就了一个岌岌可危的“不等边的三角形”,她傲慢、正直而善良,始终在渴望理解的女性形象和无法表达的党员形象之间饱受着折磨,她为徐淑芳、为刘大文、为夏律师争取,却始终没有勇气为自己诉求。这样一颗生动心灵的枯萎,很难说是时代的因果,还是社会的压榨,姚指导员就这样挣扎着,苦闷着,将一颗心埋葬在了北大荒,埋葬在《简·爱》的书页里,埋葬在狰狞的鲑鱼群中。
有人销声匿迹,亦有人风生水起,谁知他们竟品尝着同一样苦涩。从剃头匠到倒爷,严晓东历经挫折,终于在这座城市立稳了脚跟。14万元存在银行,接父母住进了大房子,可拼命伪装的品味不被城市承认,也被父母、友人屡屡怀疑。倒爷,这个身份成了他赖以生存却又痛恨彻骨的标签,他深陷人际关系的蛛网,手足无措,城市像头贪婪的巨兽,只吞吃金银,只鼓舞人享受,却不给人看见生活的意义。然而,他深谙金钱的力量,却始终不肯出卖人格,他仗义收留刘大文,默默无声地摆平宁宁的上海“父母”,为了同为知青的竞争对手让出生意,挺身救人失手杀人,他仍信奉着理想主义,追求着单纯的爱情,同时困惑着,连堕落也不敢。或被金钱的拥趸迷惑视听,但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仍会在某些时刻闪现,指引着严晓东们的惘然。
“城市,城市,你将他们二十余万分开了!但是,只要他们想聚在一起,他们就会十几个,几十个,乃至成百上千,更多更多地聚在一起!”
一中事件、刘大文演唱会和二十余万人大游行,是矛盾的三个高潮,是知青们的高光时刻,也是他们最终融入城市前的挣扎与宣言。反抗,是震撼人心的,却远不如悲剧引人深思,无辜者受到的波及尤甚。在二十余万人的轰轰烈烈中,美丽圣洁的袁眉死了,郭立强也死了,刘大文的金嗓子哑然了,徐淑芳的正要燃烧的爱情被泼灭了。大游行,是知青们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聚会,自此,他们终于要作别多年来庇护他们的集体,真正去拥抱城市融入城市,去与城市进行较量。
各人有各人的故事,于是生活也任刘大文沉沦着,任他在过往的记忆里翻找一点残羹而得以生存,任他无视着生活,无视着苦乐。徐淑芳接受了宁宁,归还了宁宁,找到工作,失业,复工,在与权力的谈判桌上惨败,双手磨得鲜血淋漓却终于建造出自己的事业。她有了自己的工厂,庇护着无数花儿一样美好的姑娘,她热爱生活且敢于谈论热爱,她得心应手地周旋在商场,而仍坚持要有良心。“三十多岁的人,无论男人抑或女人,早晨醒来后应该想的是——今天我做什么?而不应该是——昨天我怎么度过的?”这个独立果敢又可爱的女人最终实现了“不仅被爱,更要去爱”的愿望,拥有了相敬如宾的婚姻。而错过见小眉最后一面的刘大文,又一次错过了飞机的起飞。
1986年的中国的风向标忽东忽西忽东北忽西南摇摆不定,报上的争辩日日翻新花,百姓却早已不闻不问。
这是来自兵团的知青们所不熟悉的一种群众,他们更庞大,更多样,却更沉默,有时候又更激进。“犯得着么”是他们的最高精神,一时的个人的利益就已是最大的追求,他们都是有儿有女担着家庭的责任的,因而他们保守,不见兔子不撒鹰,要他们投资是休想;因而他们油滑,咒骂不正之风的同时依赖后门,然而他们又可以相当正直地检举揭发,不惜错杀。徐淑芳在他们面前碰了壁,姚守义在他们面前吃了教训,他们渐渐明白,这些民以食为天的群众才是革命的根基,而非拥护最高指示的兵团战友们。
城市,像一个巨大的砂轮,知青们抗议着被放上去打磨,军大衣给磨褪色了,北大荒被磨得蒙上了光晕,而他们的理想主义也被拿来磨去了棱角,磨出了属于城市的饱满圆弧。他们的青春理想熊熊燃烧了十余年,终于在城市这个熔炉里炼出了点儿什么,今天,我们把这些熠熠生辉的品质叫做正直、坦率、善良或者别的什么。城市教给他们,不必非要粉身碎骨,做个好人,不昧良心已是很崇高的理想主义,很精彩的英雄主义。
而只要人在,这种理想就永远存在。
姚玉慧,一个外表很中性,不漂亮的,市长的女儿。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时,她落寂过,又风光过。她是小有名气的教导员。人们对她,敬而远之,她只有让历史冲昏了的思想,却没有朋友。在一个让寂寞笼罩着的夜晚,干柴烈火,在营长家,她差点迷失了自我。回城后的她,并不因为是市长的女儿就可以风平浪静,她和普通家庭的儿女们一样,在“文化革命”中失去了人生中最为珍贵的黄金时代。从一个满腔热血的女孩子变成一个没有特长的大龄姑娘。为参加一次考试,她对家庭教师产生了特殊的情絮,然而这仅仅是一份迟到的感情,最终正直的家庭教师并不买市长夫人的账,在完成自己的心愿后,丢下惆怅满怀的姚玉慧,回到了上海。而姚玉慧最终还是逃脱不了母亲的安排,成为一家律师事务所里的党支记,有着一个总是悬着不结婚的,当教授的男友,最后已经是四十多岁的她,选择了一个成了瞎子的英雄为丈夫。可以略去了容貌的她,为那段荒唐岁月付出了青春。
刘大文,一个有着歌唱天赋的知青,他曾在那个年代里风光过,他的妻子袁眉是个很漂亮的“女孩儿”,她给予他爱,还教他掌握更多歌唱的技巧,他深爱着他的妻子,他们有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然而回城的他们,却发现城市并不“需要”歌唱家,他只能当起黑市的小贩,贩卖香烟,用他那歌唱家的金嗓子吆喝着。返城的知青为了力挺他的金嗓子,私下组起了“乐队”在某歌唱家到本市演出的时候,唱起了“对台戏”,他的歌声引起了歌唱家的关注,他准备为他铺平进军文艺界的道路,可是这时,他的爱妻死于一场意外,他失去了奋斗的支柱,当歌唱家再一次找到他的时候,他已经永远地失去了他的金嗓子。他失去的不只是金嗓子,更迷失了自我,从此迷迷糊糊地活在记忆中,成为一个让人为之感慨的废人。他的心中只容得下已故的妻子,其他的都已经被他以自怜的心态拒之门外,成了一个自怨自艾的人。
命运对于徐淑芳来说,也许是更为残酷的。失去母亲的家,让家再也不像个家,继母的自私,父亲的无能,让她一刻也很难呆下去,然而返城对于她来说,更是灾难,父亲的去世,让她成为一个外人。为了生存,她给人下跪,她像男人一样干着又重又累的苦活,为了不让继母把她嫁给一个又老又丑的男人,她甚至求郭立强娶她。然而就在她结婚的当天,她原来的男友王志松带着严晓东和姚守义窜了进来,无颜面对其他人的她,选择了自杀,还好命大,还是活过来了,然而活着便意味着要挑战更多的困难。丈夫与小叔的误解,让她抬不起头。她只有默默地呆着,默默地付出着,直到她的丈夫再一次为她所打动。然而当他们成为了真正意义的夫妻时,灾难又降临了,郭立强因为打了监考员而入狱了,又因为看管的对他的弟弟郭立伟有成见,而蓄意杀害了郭立强来报私仇。失去丈夫的她又陷入困景,还好郭立伟对她好,处处帮着她,才慢慢地渡过了各种难关,在患难中,他们之间产生了私情,却仍旧不敢公诸于众。为了活出个样子,徐淑芳显现出那一代人不一般的风采。再苦再累,也击不倒她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小叔郭立伟的帮助下,她和马婶二个人,用她们卖了城市户口共二万元,白手起家。期中,她们所面对的黑暗,她们所面对的种种困难,也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有不好意的诱惑,有恶意的阻挠,也有客观中存在的困难等等。但她还是闯过来了,成了一家小有规模的玩具厂的厂长,最后,她还和事业成功的华侨成为了夫妻,成为一个不同寻常的成功女性。
吴茵,小时候就迷恋上了学校的冰球球星王志松,这是一段在心中蕴藏了十年之久的感情,当她在文化革命中,因为有打死人的嫌疑而不得不委身于那个胖子,虽然胖子丈夫在表面上对她还不错,但她总感觉他是很恶心的。他对于她,仅仅是追求一种欲望上的满足。回城当了女记者的吴茵偶遇王志松,又燃起了从前的爱火,而此时的王志松又感觉亏欠吴茵太多,于是他们冲破种种压力,走到了一起,但这“种种压力”中,就有让他们失去原有的工作这一项,于是他们也困此而在经济生活中陷入了困景的时候。王志松在回城中,收留了一个知青的弃婴。吴恩对孩子也很好,王志松收留孩子时的心情很简单,然而生活的残酷改变了他,在种种的不公平中,他的思想有了质的变化,写文章也好,收留孩子也罢,却成了他沽名钓誉的手段。于是吴茵对他的感情也产生了变化,最后她选择了放弃这份守了十年之久的感情,吴王终以离婚收场。
严晓东,在最初回城的时候,找不到工作,不得不在街头摆摊设点。历尽了无数困难,终于有了一个服装店,有了一个饮食店,买了房,有了车,有了十四万元的存款,成为新一代的成功人士。然而没有文化的他还是处处显得低人一等,他总感觉自己除了钱,什么都没有,感情生活也是一片空白。他周围有许多人巴结他,但他的哥们永远只是姚守义。小婉就是一个要巴结他,想花他的钱的人介绍给他的。他和小婉有过一夜情,却从此纠缠不清。他喜欢小婉的直率,她从来不掩饰真我,为生活所廹的小婉也很现实。尽管严晓东对小婉也有那么一份遗憾,但最后他们还真的是走到了一起,给我们读者一个意外。
姚守义,回城后也一样经历过彷徨,为了备考,他找不到书,就冲母亲发了火,可是发过火后又很后悔,母亲是很宽容的,她了解他心中的苦闷。最后姚守义终于接了父亲的班,在木材厂工作。老工厂很喜欢这个小伙子,有意提拔他,而正是老厂长的有意,也让他在厂里很不容易。
曲秀娟,一个带着孩子让回城的丈夫给抛弃了的女人,为了生计,她把孩子带给姚守义的母亲帮着带,自己同做鞋的师傅一路流浪一路学艺,姚守义喜欢她,也很喜欢孩子。却因为让拒绝过,而且彼此之间老思想的作怪,所以他们俩人差点错过了彼此,但最后老天还是给了他们一个圆满的结局。
《雪城》中的人物不少,故事的展开也很丰满,但不感觉散乱,不管是那个章节,都给予我们细腻的文笔,在细腻中,是很写实的情节。在环境与气氛的宣染上,在人物心理活动的描述上,都非常到位,从而使感动无处不在。不管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不管是主要人物,还是非主要人物,其笔触都是细腻的,都有穿透的力量。不管是在思想的提升上,还是在故事情节的处理上,都是非常独到的。
太多的感受或者不需要再作表达,最后只想说的一句就是这书太精彩了,值得一读,不管是出自对于那段特殊历史的解读,还是出自于对纯粹文字的喜好,还是仅仅是读一段故事,它都是值得一读为快的。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各个人物有了悲欢离合截然不同而彼此交错的命运。作者写作功力是如此深厚生动,以致我每每看时都仿佛进到了书中人物的身旁,与他们同喜共悲。印象最深的,也最喜欢的,是书中的几个女性角色。
姚玉慧似乎有意被塑造成一个不讨喜的女人。干瘦、古板、严肃,在北大荒是处处管教人的辅导员,回城后仗着市长女儿这个官二代身份,被家里安排好了出路。然而她却很苦闷,她心疼与她同下乡的北大荒知青,羞于利用关系不公平地夺取机会。所以当母亲在一场考试中为她安排了内定时,她主动揭发并放弃了考试。她也渴望爱情的滋润,时常嫉妒那些年轻漂亮的女人而自怨自怜,而当北大荒来的女孩和她所谓的“未婚夫”上床后,她竟因觉那男人伤害了那女孩而想杀掉他。她坚守着正义的内心,像妈妈一样想要保护她的兵们。
从被赶出家门到痛苦纠结的爱情选择到丧夫之痛到创业办厂,徐淑芳大抵是书中最大喜大悲的一个角色。然而无论是最初的隐忍柔弱还是转变之后的成熟干练,她从未丧失最初美好得不能再美好的善良之心,时刻都在为他人着想,即使是对当初几乎把她赶出门的妹妹,即便是对曾经完全信任的人却背叛了她的人,即使是对曾经对她有非分之想的人,即使是对用闲言碎语伤害过她的人。
吴茵搁现在就是个白富美,年轻漂亮有才华,却因遭到了人渣上司的威胁忍受了多年被蹂躏的屈辱。然而十几年来她始终专情如一地想念她的“冰球王子”。当她终于见到他,求他娶她带她逃离惨境,他同意了。那一定是她此生最幸福的时刻了。可是后来她的冰球王子在城市糜烂的圈子里迷失了自我、陷入了世俗,甚至拿他们的孩子炒作话题。她的爱情梦破碎了。此时她却展现出了一位伟大母亲的形象,不惜一切拼尽全力保护了那个孩子,尽管,那只是他们收养的孩子。
还有生下孩子被男友抛弃而坚强地跟着鞋匠师父走南闯北养家的曲秀娟,一心一意爱着丈夫和孩子却死于意外的袁眉,甚至只是那几个萍水带过的小角色,马婶,小婉,都是那么动人。
相比之下,男性角色的表现有些不尽人意,严晓东在金钱中困惑肆意,王志松在官场上失去自我,刘大文沉湎于过去的伤痛而不敢前行……唯有姚守义和郭家兄弟是我欣赏的角色。
我猜想,在现实中作者一定认识一位善良坚强,具有美好品德和出众能力的女性,不然他笔下的女人怎会都有这样共同的特质呢。梁晓声也一定很欣赏这样女性,才会给她们都安了还算不错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