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论人》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发表于2021-06-14 09:00:01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论人》读后感

终于到第三本《论人》的读后感了,这个月忙于工作,但至少老师的每次视频讲课都听了,出差还带着大厚书,算是看了一部分内容,但心知远远不够。先完成作业,把浅浅的理解道出来,也算是对这一阶段学习的小总结,兴许是个引子,能更深入的阅读下去。

由于每一本书都是接踵而至,来不及写读后感就开始了下一本书的阅读,所以,其实,写这篇读后感时,我还得放下后一本对尼采《论道德的谱系》中观点的稍许崇拜,重新回归到《论人》上。

看书名,有点懵,人,怎么论。作者托马斯•阿奎那又是谁?

了解一个人的思想,还是需要看看他的经历过往。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哲学观点。当然,阿奎那不仅仅是哲学家,他还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神学家,是被但丁布置在但丁神曲第四层天堂位置的“天使博士”,与其他伟大的宗教思想家并列一堂。哲学+神学,在阿奎那身上点燃了怎样的火种?

阿奎那1225年出生于意大利的一个贵族家庭,母亲的一脉可以溯源到神圣罗马帝国的霍亨斯陶芬王朝,父亲兰道夫伯爵则是那不勒斯王国Roccasecca城堡的领主。不仅衣食无忧,对学校,以及未来的道路,家族都有明确的意愿。但偏偏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也会有意识改变自己的路途,更何况是有哲学潜质的阿奎那。

以前,我认为,科学是科学,哲学是哲学,宗教是宗教,是不同的学科。但读到这本书,阿奎那把哲学和宗教有机的结合了。并使得自此之后的西方哲学,以及基督教,甚至美学都有了更新的发展。

阿奎纳在五岁时(1230年)进入进修院学习,十六岁(1241年)负笈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学习了六年时间(1241`1247年),但期间,他出乎意料地加入了多明我会(Dominican Order)。多明我会是1215 年才由西班牙人多明古斯曼(Domingo de Guzman,1170-1221)创立,两年后获教皇洪诺留三世批准。1232 年受教皇委派开始主持异端裁判所,残酷迫害异端。

当时多明古斯曼奉派到普罗旺斯去对付一个类似摩尼教的异端亚尔比派(Albigensians)作反宣传。在他去之前,已经有好几批人前往该地处理这个异端问题,但都没有成功。多明古斯曼发现无法成功的原因在于前往的人本身,当处理者带着过多复杂又铺张的宗教礼仪跟威权的方式,处理民间百姓所面对的问题时,民众与处理者格格不入。所以在这过程当中,他体会到必须培养一些能向人民讲道、受过良好教育的圣职人员,必须建立一种更简单、与初代教会使徒类似的体制,故成立多明会,特别训练能言善辩的教师与传教士。多明会同时是中世纪托钵僧第二个大团体,他们自称为主的看守犬,立志走遍欧洲去扑灭异端与无知。不知道阿奎那是不是因其博学和辩论中的克制力而被多明我会看中,他著名的《神学大全》会不会也多少受到多明我会的影响呢?

《论人》,就是《神学大全》第1集中的第6卷。我们得知道这第1集都讲了什么。原来第1集为“论上帝”,分7卷,依次为《论上帝的本质》、《论三位一体》、《论创造》、《论天使》、《论六天工作》、《论人》和《论上帝的管理》。从架构看,我这样理解:人为上帝所创造,所有的一切,皆与上帝有关联,所以,《论人》论的应该不仅仅是人的各个方面,而更重要的是指出(或论证)人与上帝的关系在哪里?

阅读时,发现他每个大问题都是以统一的模式展开,即大问题下提出若干小问题,正文则包括:异议(反方意见)、异议理据(若干条不等)、正方意见、主题论点(即阿奎那的意见)、答异议理据。其实,这种模式,与中世纪程序化的教学法是相辅相成的。我们都了解,阿奎那属于亚里士多德学派,在他的《论人》中,所有引用亚氏的语言,都被冠以“哲学家”,他们都是实证经验主义者。

亚氏就曾经将推理区分为“证明”和“辩证”。前者的前提在于“在两个矛盾的命题之中肯定一个”,后者则是“取决于对手在两个矛盾命题之中的选择”。亚氏倾向于将辩证推理视为论辩的艺术,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辩证法。至中世纪,出现“辩证法”与“反辩证法”之争,其实质在于究竟是支持还是反对将辩证法(辩证推理)运用到基督宗教神学领域,是支持还是反对哲学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它对基督宗教神学的普遍适用性。这种争论,也放入到教学的基本环节。我想,《论人》的架构,就是要在这样的争论中,逐步引出宗教神学的重要作用。

再有,《神学大全》的问题序号是连贯的顺序排列,并非每卷重新编号,所以,《论人》从问题75开始,一直到问题102。

这28个问题,很有体系。但最精彩的,也是姜帅老师视频讲解的部分,就是问题75至问题83,主要是论身体与灵魂的结合、灵魂能力、理智能力、欲望能力、感觉欲望能力、意志和自由意志。这其中,于我而言,最感兴趣的,就是理智、欲望和意志三者之间关系,阿奎那是怎么论证,又是怎么引出上帝的。

每当我们看西方艺术时,总是喜欢跨过中世纪,直接蹦到文艺复兴,漫长的历史长河就这样被一笔带过了。中世纪的祭坛画,人物呆板,比例失调,突出圣母。这正是黑暗时期中世纪宗教的特点。在那个千年时段里,西方封建割据、各个新生教派斗争激烈,致使各地战争频繁,人民生活极为不安定。天主教会禁锢人的思想,诸如教士不能结婚,主张禁欲,要求人们将一切献给上帝才能死后上天堂等等,但背其道而行之的却是圣职买卖现象又很严重。这个阶段,经院哲学的三位一体、原罪说很盛行,同时还严格控制科学思想的传播,并设立宗教裁判所惩罚异端,学校教育也都是为了神学服务的。像阿奎那参加的多明我会就被授意惩罚异端。但我们也要看到,阿奎那生活的年代,是13世纪初,此时的意大利,已经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可能。阿奎那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

随着宗教体系的变化,哲学体系也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转为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新柏拉图主义和新毕达哥拉斯主义,这里面的代表人物,就有奥古斯丁、阿奎那和奥卡姆。在奥古斯丁心中,人类处境是既经堕落的罪人,理性与意志己经蒙垢,只能在罪中抉择。人虽然追求幸福,但却不知道永福。而亚里士多德分析的是自然人,即人类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幸福。阿奎那则在幸福论的构架上,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基督教伦理。

《论人》里也多次引用到奥古斯丁的《论三位一体》。阿奎那也主张,天主是完美又完整的,而且可以用三位一体概念完整解释。这三个不同的位格(圣父、圣子耶稣基督、圣灵),由他们与天主的联系构成一体。圣父藉由自我意识的联系产生圣子,而圣子接着又产生永恒的圣灵,圣灵“拥有神授的爱戴天主、爱戴圣天父的本质”。

阿奎那认为三位一体的存在并不与现实世界分割,相反的,是用于传递天主的启示以及美德给人类。而这种传递则是透过化身而成的耶稣基督以及透过内心的圣灵(三位一体本身的精髓),并且由那些有被天主救赎经验的人所进行。写到这里,我却联想到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库尔贝的《世界的起源》。

提到起源,人类进化过程之漫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对“灵魂”、对“天”“神”的思考呢?我们现在所见都是落于文字的哲学思想,再早也就是体现在岩画、石壁上的,那是源于对世间很多事物不明原因,又企望不到天,故而认为上天有“灵”。但,人类形成对思考的思考,应该也是有着其漫长发展过程的,同肉体的进化是相辅相成的。人的思考性与肉体是无法脱离的。而在远古时代甚至再往前,三位一体所指,恐怕还未在人类大脑中形成“概念”。

所以,这些理论,真的是由内心而引发的吗?这种信仰从何而来?不是为了当时服务于某一宗教而设定的一套神学或宗教理论?!

回到“理智、意志和欲望”上。

阿奎那从最下面的欲望开始,将欲望分为感觉欲望和理智欲望;意志,介于理智和欲望之间,可以推动和指引感觉欲望;往上是理性活动,是在具体世界实现出来的,用以追求普通原则,是对抗感觉欲望的,同时又是理智欲望的帮凶;再往上是理智形式,通过理性活动实现出来。

【问题79第四条:这种独立的理智,按照我们的信仰学说,即是上帝本身,他是灵魂的造主,并且是唯一的幸福。~~人的灵魂也是从上帝那里获得它的理智之光的。】

【问题82第一条:意志也就必然地坚持最后的目的,即至福。】至福,这里也可以理解为至善,是人之为人的意志本性中最根本的。阿奎那认为,绝对的、普遍的善就是神,人能够通达神的方式就是用理智的方式,因为只有理智才能把握普遍原则,也就是说,意志必须通过理性活动才能圆满地获得至善,也就获得了对神的把握。

【问题83第一条: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自由意志是它自己的运动的原因,因为人是籍着他的自由意志而推动他自己活动的。上帝是第一因,他既推动着自然的原因,又推动着自愿的原因。】

对于阿奎那将意志作为理智和欲望的中介,我比较认可,但是不理解为什么一下就将理智扯上上帝。从上面这三点,无论至福还是至善,似乎东西方哲学都在探究这个目的或意义。随着人类演进的过程,人的思考能力也是随接触外界事物的复杂程度,而决定了其思考的范围及深度。“神”,我觉得就是在人的思考过程中,由最初对世界的惧怕而慢慢转向为控制同类的一种思想产物。

联系阿奎那时代的东方哲学,稍往前推进,就是宋朝的理学,或为道学。我上一篇小文《帘外青草 轩前黄陂 | 从大学军训到盘龙城遗址》中最后引出宋儒的“天理”,也是想接这篇,有所对比学习。

儒的根,应该说是在中原地区吧,发于对祖宗传承的礼制规矩。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从孔子承袭周礼开创儒学,到汉代与政治集团联系越来越紧密,开始转为儒教,再到宋儒的学者,浓缩古语后提炼出“存天理灭人欲”。封建王朝统治下的儒,也已和最初的周礼、孔儒有了很大的区别。到宋明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他的哲学思想中,“天理”就包含了道理、规律、秩序、准则、规定性,“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天理是自然之理,是万物之常理,是事物本来的规律,是社会之秩序,是人的道理、情理。

我个人思考,认为朱熹“天理”包含的范畴过于广泛,缺乏科学的论证。理学家们认为:这个世界是由“天理”这种抽象的宇宙真理所创造的,天理就是世界的根本。而人类社会,也是“天理”所创造,故人类也应受到天理的约束,人类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放弃过于强烈的自我意识,首先学习天理,再遵循天理去做事情。哈哈,这样的方法论,难怪王阳明难于理解,格了多年的物也没能参透。

对比阿奎那,虽然他分析的理智、意志和欲望之间的关系还是客观的,但他把不能解释的“理智”直接推给上帝,我们来看看他所信仰的天主教的思想模式:世界由上帝创造;人类也是有上帝创造的,上帝通过教会来领导人类;人类服从于上帝的意志,也就是服从教会的领导,遵循教会制定的规章制度和戒律。

二者很类同。

而且,还要注意到的是,虽然儒教单从其基本教义而言不属于无神论,但孔子生前所说“敬鬼神而远之”,也说明一定程度上儒家的有神论,只不过儒士们不过多的关注、分析、评论“鬼神”而已。不知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他们换了一种方式,采用道统的脉络承袭,“代替”了西方宗教的先知。就像看阿奎那的理论,与宗教结合在一起一样,提起儒教的哲学思想,也都是与当时的政府联系紧密。宋代的朋党之争,不正是道学最终成了胜利者吗,随着“天理”的演化和逐渐教条化,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被束缚。

反观当时西方世界的中世纪,也是如此。

邓拓在《不要秘诀的秘诀》中说:“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主张古代读书人却没有胆量提出。”所以,怎么正确的对待阿奎那的《论人》,于我而言,自然不是全盘接受,也不可能全然肯定。我想,阿奎那指出个人的意志必须被指挥朝向正确的方向,例如慈善、和平、以及神圣,这是达成幸福的途径。人类存在的目标就是要与天主结合并且建立永恒的连结。尽管我不认为我们生存的目的或根本与上帝、与天有什么连接,但从他对“理智、意志与欲望”的分析中,我想,一个人,经常去思考如何管理自己的感性欲望,思考阿奎那在问题80的最后还提到的“凭借理智欲望,我们可以欲望非物质的善,诸如知识、美德等等”,思考意志是怎么让理性活动付诸实践的,可能就会慢慢领会到生存的本意和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