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把自己当回事儿》读书笔记

读后感大全发表于2021-06-13 09:10:02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把自己当回事儿》读书笔记

杨天真,一个熟悉又容易让人误解的名字,认识她是因为她经纪人做得很好,艺人营销很厉害,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记得前几年网络对她的评论偏向黑化。

可能人在虚拟的环境下总是不喜欢看别人过得自己好,经常有阴谋论出没。

2020年她告别经纪人业务,开始转型做大码女装,我才算真正又重新认识她,关注了她的小红书账号,欣赏她不因各种外界各种规范世俗而捆绑自己,永远自信,自带女王气场,

蛮认同她的一些观点,在今年《奇葩说》她的表现与发言内容让初入职场迷茫的我受到一点点撼动和影响。

这本书是杨天真关于多年来在职场的沟通心得与方法论,更全面细致,举例子与浅显的心得与道理并存,让我不得不佩服,

优秀的人会一直持续得思考、总结、反省,有意识地练习,问题在哪,原因是什么,解决方案是什么,提前想好解决方法,从而成为靠谱的人,也有关于成为更好的自己,找到真正的自己,活出自己的燃点。

《把自己当回事儿》 杨天真

第一章

01 越成熟,越真诚

>>因为真诚,我们才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真诚是一种交流状态,不是知无不言的泄底。

>>表达设定清晰的边界,有效的沟通,通常要求的是稳定的沟通双方,而大买卖都是源于持续不断的小买卖。

>>在乎真诚,这是一个做大事的人最终能成功的原则之一。

>>别人的不真诚、总体环境的不真诚,都不能成为我们自己不真诚的理由。因为当我们真的看得够高、够远的时候,就会发现:哪怕只有一毫米的差别,真诚,还是比不真诚高。

02 真诚是避免战争的底线

>> 缺乏真诚的目的性很容易让人洞察到。好的沟通,可以是一种攻防状态,但绝对不是一种战争状态。攻防是你来我往,战争是你死我活。

>> 在沟通中,真诚的态度会为我们在制定策略和推进沟通的时候设置一个起码的底线,这个底线可以让双方在互相信任的状态下进行沟通。

>> 这里的真诚是指你应该掌握一个基本的沟通机制。没有人是傻子,当我们的不真诚已经能够引起对方的警觉时,我们就是在给自己埋雷,给自己设限。

>> 我们社会上的每个人都站在同一个水平面上看前面戏台的戏,本来大家都好好地站着,谁都挡不到彼此。突然,有一个人为了能够看得更清楚,就在没有和大家商量的情况下踮起了脚。大家劝他,他不听,于是他后面的人也只能无奈地踮起脚。这样的行为辐射开来,导致前后左右的人都踮起脚。到最后,每个人都踮起脚,这和刚开始大家没踮脚时是一样的效果,只不过每个人都很无奈、很累……(微博有关于内卷的类似表述)

03 难道我们可以不撒谎吗?

(对说谎不真诚这点深有感触,最近撒了一个小谎,其实也是无关紧要的小事,但自己下意识不想让同事知道,就蒙混过关,结果给自己埋雷,不停地需要找各种借口去填补,那种感觉很难受,打死以后都不说谎了,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

>> 撒谎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浪费情绪消耗。

>> 说了一个谎,就是开启了一个无限循环。其实老板很多时候都抱着“人艰不拆”的心态,能放过就放过,但是你要记住,一旦你说了谎,就得用额外的消耗去圆谎。

>> 谎言有即时的好处,却有长久的隐患。真诚或许无法及时获利,但从长远看,能创造益处的积累。

>> 我们都困在时间的维度里,只有到后来才会发现,时间长了,谎言给我们的东西只会越来越少,而真诚带给我们的东西才会越来越多。

>> 其实越是小事越不需要抗拒说出真相。鼓励大家真诚的原因是它有可能会为你带来更好的结果,比如公司愿意留住你从而开出更好的条件,部门愿意留住你而做出你想要的变动,这些结果如果没有真实的表达是没办法得到真实的反馈的。

>> 我们都困在一种“利己”的执念里,相信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都应该朝着对自己更有利的方向。最后不知道是骗了别人,还是骗了自己。

>> 每个人的人生目标不同,自然就会有不同的追求。

>> 重要的事实:他无法面对自己的内心。人总得知道自己要怎么活啊。当然,分辨自己的真实目标需要一些时间,但刻意的掩饰就会让合作对象很沮丧,因为所做的事情全是白费。谎言不总是说给别人听的,最可怕的谎言是那些用来欺骗自己的,因为说着说着连自己都信了,从此就生活在一片幻象当中。

>> 要知道谁和你的根本利益一致,要知道如何与伙伴相处,要知道真诚是一切合作的基石。

>> 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04 真诚很痛,但撒谎会痛很久

>> 那就是正面的冲突和残酷的真相一定要避免,为此他们用撒谎来逃避和遮掩……这样的想法让沟通变得扭曲,真正的问题被虚假的说辞粉饰,埋下了有可能在未来越来越严重的隐痛。其实真诚就像是一场快刀斩乱麻的手术,当时可能会痛彻心扉,但是只有彻底清创,对症下药,我们才可以好得彻底。

>> 沟通不仅是对现在负责,更是对未来负责。真诚有可能会伤害现在,但撒谎伤害的是未来。

>> 因为真诚没有给她误解和胡思乱想的空间。她会对这个人心死,也会在遇到下一个人的时候复活。(这点也深有感触,可以就可以,不可以就不可以,为啥要找借口或搞冷暴力,希望世界不再有冷暴力的人存在!)

>> 说真实和谎言一起去河边游泳,谎言比真实先上岸,穿着真实的衣服先走了,但是真实不愿意穿谎言的衣服。从此,人们宁可相信穿着真实衣服的谎言,也不愿面对赤裸的真实。

>> 我们每个人在沟通中都一定会有这样的困境:说谎会轻松一下,会把痛缓解一些,会让场面更好看一些,但是这个谎言会留下一条长长的尾巴,这条尾巴会波及之后的种种。

>> 虽然把真相说出来会尴尬,会有阵痛,但这些都是当下的,尴尬过了,痛过了,真诚不会有后遗症,还会把副作用降到最低。

05 我不行,不可怕

>> 这会让自己显得眼高手低,能力值不匹配。

>> 这会让同事误解你好大喜功,什么事儿都往自己身上揽,容易不合群。最后,这会显得自己特别没有责任心,老板会担心整个团队因此受到影响。

>> 这些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我们因为担心而选择了不真诚,导致最后真的不行。

>> 第一,你是否能够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局限,并且坦诚地表达出来;第二,你是否有一个持续学习的态度,并且努力地克服自己的不足。

>> 把最擅长的人放到最合适的位置。因为我们必须接受一个很残酷的现实:有些缺点,我们可能一辈子都改不掉。就像我之前说过的,与其花这么多精力去补短板,不如花同样的气力去提高长板。每个人都一样,有不擅长的事,就一定有擅长的事。把自己不擅长的空间腾出来,不仅是为了让其他擅长的人大显身手,更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去做可以让自己发光发亮的事。

>> 这一份真诚其实有更大的度量,因为拥有大局观的人往往会更加明白自己的弱点,并用整体的优点去弥补它。

第二章

01 忘了你是谁了,重新认识一下?

>> 第一,谁都不是傻子,你如果真的不记得了,传达出来的信息是可以被对方隐约察觉到的,有的人会主动再介绍自己,有的人则继续装傻,看你能撑到什么时候。第二,既然对方过来和你主动说话,无论你是出于维护一段关系,还是联络一下感情,总归双方的一个共同诉求是彼此相识且有意愿保持下去。第三,如果对话已经结束,你还不知道对方是谁,那刚刚已经发生的这场沟通除了貌似缓解了表面的尴尬,并没有起到任何实际的作用,毫无意义。

>>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尴尬?在我看来是体验层面的不平衡。

>> 会把“不要让对方尴尬”作为沟通的重要前提。但无论这个前提多么重要,都不能因此而牺牲了内容,或者牺牲了效率。

>> 在沟通中,尴尬也许会让人不舒服,但它绝对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恰恰是我们太过于害怕而选择的逃避,才会造成更大的问题。要解决尴尬,应该从降低对它的应激度开始。有些一团和气在表面上仿佛会让场面维持平衡,却丢失了效率。反过来,“对不起,我真的忘了你是谁了,我们能重新认识一下吗?”看似在特定的瞬间不够稳定,却是用最直接的方式面对了尴尬,也接住了尴尬。

02 假如我讨厌你,我就一定告诉你

>> 在沟通中,情绪是需要被保护的,而不是被操控的。

>谈起沟通,我们一般总会想着去“连”,连接人与人,连接情感与情感,也连接结果和原因。好的沟通者不仅会“连”,还要会“断”,会切割,会分离,由此确立自己沟通体系中的边界。

>> 谈起沟通,我们一般总会想着去“连”,连接人与人,连接情感与情感,也连接结果和原因。好的沟通者不仅会“连”,还要会“断”,会切割,会分离,由此确立自己沟通体系中的边界。

>> 一般总会想着去“连”,连接人与人,连接情感与情感,也连接结果和原因。好的沟通者不仅会“连”,还要会“断”,会切割,会分离,由此确立自己沟通体系中的边界。

>> 第一,在确立沟通对象与自己的关系时,“讨厌”是一种极端状态。它和“不喜欢”“不熟”“不想”是完全不同的。

>> 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是一种主观的选择,极端状况下的清晰度越高,效率越高,浪费的时间也就越少。

>> 只有确立了界限,朋友才会尽量把我们分开。

>> 你自身的边界越清晰,参与者就越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不让彼此难堪。

>> 第三,我们明确表达对一个人的厌恶,同样也是一次态度的宣言。

>> 与这个人设立边界的同时,我们也是在为自己的价值系统设立红线和坐标。

>> 我还有一点私心——如此拼命地工作,提升自己,就是为了创造一个更自由的环境。如果我这么努力地工作,还需要跟我讨厌的人待在一起,无端消耗我的情绪和精力,岂不是太失败了?当然,可以让我真正跟对方说“我讨厌你”的人也就那么几个。

>> 设立一个清晰的原则给自己,根据这个原则,所有的意外情况都可以更加具体地去分析和处理。 为什么你自己的额外需求要让别人来买单?

>> 底线不是一条黑乎乎的死线,它的作用是给我们提供一套完整的行为方式准则。而边界意识也给了我们在沟通过程中可以说“不”的勇气。

03 你希望我狠一点,还是温柔

>> 也就是给了对方心理认知和选择上的充分主动权。因为在沟通中突如其来的直接有可能会在情感上击溃对方,而情感一旦崩溃了,所有的内容都会白费。

>> 很多人说话时经常会有这样一句开场白:“我这个人比较直,要说了什么您别介意。”

>> 如果我们做好了预期管理,沟通者就会提前让对方明白自己的语言来自性格而非恶意,并提醒对方不要把一些因为耿直而脱口而出的话放在心上。

>> 好的沟通需要坦诚的态度。而预期管理的出场正是坦诚态度的一种表现:“接下来我要和你说的是我的心里话,它可能不好听、不中听,却代表了我最真实的想法。”我们需要在谈话的一开始就奠定这样的基调。

>> 我的回答也给了对方选择的权利,我希望对方能够重新权衡自己接下来要说的话的分量。我已经把状态调整到真诚的频道,而对方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决定。

>> 能够让对方提前做好接受的心理准备,实际上是为“直接”设立了一个缓冲区

>> 直接让意思的表达能够尽可能准确,而预期管理则是让直接能够尽可能地照顾到沟通中的情绪,让对话的双方都不至于被直接的尖锐所伤。

>> 大家害怕的从来都不是直接本身,而是在直接来临的时候,自己毫无准备。

04 我以为我说了,其实我没有

>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衍生出各种意味完全相反的解读,态度可以委婉,但内容必须直接。

>> 婉拒。什么是真正的婉拒?你的口气可以委婉,但是内容必须明确。

>> 我们对不同的事物和概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当你希望自己的信息能够准确无误地传递到对方那里时,你需要判断沟通中的最小单位是什么,并把自己的表达直接落实到最小单位的括号内。

>> 委婉的语气可以表达以后合作的可能性和延展沟通的弹性,但是内容坚决不能给对方留出误解的空间。

05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要顶回去?

>> 这样的思路要分场合,分情况,也分心情。真正分享幸福的沟通是不会有如此强烈的自我炫耀感的。让大家感知你的幸福,从来不需要踩在别人的肩膀上。

>> 此时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通过清晰的表达让对方理清每个人生活和隐私之间的界限。注意,这不是工作场合。如果应酬,或者商业谈判,我们或许还会有其他的顾忌和考虑;如果这样的对话发生在生活里,我们就必须捍卫自己的边界。

>> 如果为了场面上的好看,我们丢失的是自我生活的界限,是对话中的平等,是保护一个群体的利益,我坚决反对。

> 我们缺少的是一份能够让自我得到确立的坚决,特别是我们的自我在遭遇羞辱和挑衅的时候。

>> 我们需要在清晰的表达中完成一种共识,那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也拥有为自己的生活做选择的权利。

>> 好的沟通一定要保持一种距离感,真正有善意的沟通一定是一种帮助的给予。

第三章

01 解决问题要比问题早

>我考查的是面试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的解决问题是要把方案放在问题发生之前,将简单场景中的复杂性和未知性提取出来,并对应着找到解决的办法

>> 做沟通的准备,锁定问题,并想好解决方案;第二步,进行沟通,根据沟通中的细节,调整并提出解决方案;第三步,完成沟通,与对方协商并确定解决办法;第四步,执行沟通,将沟通中的解决办法运用到实处。

>> 我们需要知道,方案要在沟通前准备,解决问题要比问题早。

>> 如果在沟通前,我们就按照解决问题的方法去思考,那么沟通就能达到最佳效果,以此确保沟通后的决策和行动达到最佳。

>> 超前的思维预判,是让解决问题成为沟通前提的重要元素。这种思路的形成需要进行强化的刻意练习。

>> 大多数情况下,沟通会对我们预设的解决方案做出修正,但我反对沟通者带着空脑袋进入沟通。每一次进入沟通之前,我们不仅需要知道问题是什么,更需要知道我们的解决方法是什么。

>> 我该怎么办?方案是什么?这是最佳的方案吗?解决问题不是从沟通之后开始的,相反,在准备沟通的时候,问题就应该已经被“解决”了。虽然实际情况中可能会出现更多的问题,但如果我们总是把解决问题的压力推到最后的环节,那问题只会更多。

>> 一个好的沟通者,会把“问题意识”自主性地转化成“方案意识”。记住,方案比问题有价值,所以,有方案的人比只有问题的人更有价值。

02 解决问题,让你更有底气

>> 遇到问题,别找借口,找解决方案。

>> 第一步,造成这个错误的原因是什么?第二步,我的解决方案是什么?第三步,我用什么方法让这个错误以后不再发生?

>那就是你需要赶紧找方法把错误弥补上,而且需要找到一个预防的方法,为未来做好准备。

>> 主动寻找解决方案的沟通方式,既利己,又利他,沟通者也会因此获得更足的底气。

>> 需要主动引导员工做反思,特别是对解决方案的反思

>> 学习能力的底层正是对自己的认知和对世界的理解。犯错误很正常,但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机制来防止同样错误的发生。我的团队一直在执行一项名为“白皮书”的工作机制,把之前犯过的错误、踩过的雷都整理到白皮书里,内容越详细越好,而且有三点不能忽略:错误的原因、解决的方法和防范的策略。

>> 白皮书的做法是把“解决问题”的沟通思路从个人层面提升到团队层面,比起个人的反省和反思而言,一个团队也应该具有以解决问题为前提的沟通模式,很多问题是可以在发生前就拦截下来的。

>> 一本属于自己的白皮书,把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犯下的错误都记录下来,时常翻看,这样不仅能够加快自身的进步速度,也会在沟通中变得更有底气。

>> :解决问题这个思路,应该是沟通的前提,而不是结果。要知道,老板最喜欢的是结果,而不是前提。

>> 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解决方案是什么?防范措施是什么?

03 一定要想在别人前面

>> 这件事情看上去好像是麻烦了别人,实际上是节约了别人的时间。掌握分寸感,找目标一致的人协同你,有效地调配资源,就可以提高效率。

>> 沟通中的一种预判。倘若我在预判的过程中受困于小的格局,既害怕调度对方的资源,又害怕伤害对方的面子,结局看似是我在做维护,实际上我们双方都遭受了损失。敢踩不是乱踩,是你知道该加速的时候就去加速,是你看到了前路无障碍,相信自己的提速能力时敢大胆地一脚踩上去。

>> 预判的前提是双方的时间和效率。当我们做预判的时候,视角应该放在双赢上,最好是两方都得到方便,利人利己。

>> 一旦能够习惯性地为别人考虑,节约别人的时间,生活中无数的沟通就会在一个又一个的细节堆积之后,变得顺畅而又充满人情味。

>> 在一段沟通中,我们总需要有一个人比较主动地去照顾另一方的感受,并且随之做出一些积极的安排。想在别人前面,把整个节奏安排好,大家自然就会比较舒服,而“找到一种大家都舒服的方式”在沟通中又是无比重要的。

>> 切切实实地在乎和为别人着想,让对方能够更精准和自由地掌握他的时间。同时,这样的举动也在传递一个重要的信息:我们的时间都非常重要。

04 谁为结果负责?

>> 主观地意识到“谁为沟通负责”这件事,就是主动为沟通找到了一个支点。

>> 我强调的正是从“谁负责”到“我负责”的转变,这是一次关键成长,这个逻辑转变改变的不仅是沟通中的状态,更是一个人的行为状态。

>> 要知道,无论怎么分配,最后的成败其实都是参与的各方一起承担的。

>> 从“我要负责”到“我得负责”的转变,就是一次实质性的身份转变。能促成这种提升的关键在于每一次“我负责”之后的累积。

>> 因为学习的苦,你要主动迎上去吃,但是后来生活的苦,就算你躺着,它自己也会来。

>> 沟通中的责任是沟通者需要承担的,什么样的沟通者会成长得最快呢?答:愿意主动为自己的每一次沟通承担责任的人。你主动迎上去承担的责任越多,渐渐地,你得到的回报也会越多。

05 时刻准备着

>> 在沟通之前问自己:我的观点是不是有明确的数据和理论支持?我想说的这件事有没有强有力的既有背书?针对这件事情,我预设的沟通难点是什么?我是怎么拆解它的?因为没有准备好或者没有预设好而犯的错误还存在吗?对方可能会有的失误是什么?我应该如何应对?

>> 没有人可以轻易做到临场发挥,所有的临场发挥都是厚积薄发。

>> 一个人是否处在“时刻准备着”的状态中,是我非常看重的素质。

>> 在面试中有那么多细节可以供他来反向判断这份工作和这个团队,无论是抓住其中的哪一环,他都能通过自己的反问来更加精准地定位,定位自己的岗位和这个团队的工作方式,定位自己与对方需求之间的契合,定位自己和这家公司甚至整个行业未来的同频。

>> 沟通的氛围应该是轻松的,但沟通者的思考状态不能松弛。只有在沟通前和沟通中时刻聚焦最核心的目标,时刻寻找共识的基础,时刻切入共情的场景,我们才能让沟通真正地有效。

06 屁股决定脑袋,所以先看屁股

>> 因为双方的利益诉求和能力范围终有不同,所以沟通时的你来我往,也就导致了在沟通的路上总会有一条裂缝。如果只盯着自己的利益得失,自然无法从达成共识的角度真正地去促进沟通,这是沟通中很多问题的来源。了解对方的诉求,体会对方的难处,是一个优秀的沟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要做到这一点,不妨先从对方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诉求着手。

>> 这也就决定了沟通之前需要把一些核心问题想明白:对方的工作诉求是什么?我能为这样的诉求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对方的工作岗位是什么?他的权利范围和边界在哪里?他是否有决策权?他所提出的要求是在他的工作范围之内还是之外?如果我不能满足他目前的要求,我有什么备选方案可以提供?如果这次的沟通不成功,会给他的工作带来什么影响?

>> 我一般会让团队提前做好几版不同的方案,并且把每个方案的重点和问题都标注出来,让对方清晰地了解到我们做出更改的缘由。如此一来,让对方与我们的困难、想法以及解决方案直接触达,也就避免了双方在沟通中本能地带入对方在无理取闹的抵触情绪。

>> “抱歉”和“对不起”多挂在嘴边。每一份工作、每一个岗位都应该且必须得到相应的理解和尊重。

07 先确定对方是不是“笨蛋”

>> “笨蛋”不是一种定位,而是一种状态,有可能是因为经验不够,有可能是因为客观条件不允许,有可能是因为情绪上的不成熟。

>> 你有没有反思过自己的管理方法、传递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是不是也不到位?

>> 一旦确定了对方是“笨蛋”,就要用适合与“笨蛋”沟通的方法。因为每个人的理解力、执行力、抗压力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优秀的沟通者需要根据不同的沟通对象,制定不同的沟通策略。

>> 如果对方的反应能力或者时间、精力有限,我们在交代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尽量一个一个来。如果实在需要交代多个任务,一定让对方对已经布置的工作做重复确认,确保没有遗漏。

>> 这些话要挂在嘴边:“咱们现在‘共识’一下。”“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任务是什么?”“这件事情的重点是这个。”“解决方案的关键是什么?”

08 为什么不可以因为工作而牺牲健康?

>> 我反对的从来不是健康和工作的对立,而是那些根本不经思考的固有观点和约定俗成。

>> 我们都是在维护自己在意的事情,维护自己的信仰。

>> 在自我沟通的过程中,独立思考的能力是非常重要且必须具备的,我们必须知道自己在坐标中的位置,从而判断什么结论对自己有用,对现在有用。

观点可以随着自己在坐标中的位置而改变。

>我们的观点应该保留被影响的空间,接受不同角度的声音,但绝不应该被统治、被支配。因为一旦失去改变的弹性,我们就失去了自我沟通的前提。

>> 可怕的是由一个又一个约定俗成和固定认知所形成的社会共识,这样的社会共识会对个体形成巨大且无形的压力。

>好女不过百”,当约定俗成的观点和社会规范套在不适合或者叛逆的人头上,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对立。

>因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我们遭遇逼婚的窘境,仿佛选择单身、选择独居就是一种对幸福的背叛。

>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我们遭遇年龄的困境,自己的年龄仿佛是一格一格的尺度,必须不断奔跑,疲于奔命。

>> 在与自我的沟通中,我们要警惕这些数字,因为数字是冰冷的、不动的,但自我和人生应该是温暖的、变化的。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套绝对的标准,而是要去建立一个坐标,然后把自己放进去,变成那个频频闪动的点。

>> 因为疑问本身的目的就不是顺从,而是思考。

09 格局有多大,沟通维度就有多大

>> 因为一个问题背后的对象不同,真实的困境也是不一样的。

>> 尤其不要用一个关键词代替一个具象的人,这种大而化之的问题对于真正想回答问题的人来说无从下手。我并不是在强调这次提问是一个多么难得的机会,而是实打实地希望大家可以在每一次抛出问题的时候提供更多的信息,这里面代表着你对真实生活的思考。

>> 沟通的内容是由沟通的思路决定的。沟通的思路是由一个人的想法决定的。一个人的想法是由其格局决定的。所以,格局不够大,沟通维度就会小。如果一直没有提升,就会一直困在原地。

>> 提升自我的格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取决于你的人生经历和不断的思考。我们要知道:不断上升,以到达更高的层面,这是需要动机、动力和行动的。如果你还没有意识到格局这件事,你就很难有更高层次的突破,因而很难到达更高的天地。

>> 我会问:你决定离开上一份工作的原因是什么?遇到了什么困境?你是怎么解决的

第四章

01 不要把情绪当作武器

>> 第三,情绪的消耗会降低沟通的实质内容,它也许能帮你促成沟通的结果,却不能保证事情本身的质量。

>> 我从来不认为情绪是一种武器,有人使用它,我不反对,但我肯定不鼓励,我鼓励的叫作共情。真正的共情是理解对方,然后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

02 “多喝热水”到底错在哪儿?

>> 我们通常会把情绪理解成一种辅助手段,而沟通中的内容才是重点。有些时候,内容是要给情绪让位的,我们需要判断,如果对方的问题是纯情绪问题,那么这个时候,对错、观点、道理就都不重要了。

>> 只要能让她在情绪上有个支撑,就够了。

>> 纯情绪沟通不需要建议,更不需要解决方法。你大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树洞,对方只是想把情绪倾倒在你这里。或者,你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无情的站队机器,对错不重要,站在对方身边才重要。

>> 纯情绪的表达到处都是,它可能发生在亲密关系中,也可能发生在职场上。它不仅发生在女生身上,男生也会有这样的需求。

03 “对不起”应该怎么说?

>> 必须是自己,只需要思考我是不是确实有没做好的地方。对方没有问题吗?当然也有问题。只要出现需要道歉的情景,那两方一定都是过错方,不存在绝对没有过错的一方。但是真诚的道歉一定会同时给对方提供反省和思考的机会。

>> 道歉不仅要真诚地往前看,还要建设性地往后看。

04 压力太大,怎么办?

>> 第一步,自我预警。

>> 第二步,直接沟通。

>> 第三步,再次理清共识。

>> 这件事情的首要目的是什么?目前这件事情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我们面对这个困难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我们目前有没有为最坏的结果做好准备?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再次和沟通对象梳理事件,并且在明确信息之后,让自己的情绪得到稳定。

>> 第四步,寻求(或提供)帮助。

>> 它通过一个庞大的外部系统形成,最终直接作用于接受者,说白了,就是你无处喊冤,因为这种压力没有一个明确的来源。这个时候就一定需要良好的自我沟通来疏解。

>> 第一步,问自己:我会因为压力而改变吗?

>> 第二步,问自己:如果我换一种方式,压力依旧存在吗?

>> 第三步,问自己:接下来,我要如何跟相关的关键人士达成共识?

05 先说个故事,试试

>> 在沟通中,我们要把观点转化成故事,人们会抗拒听观点,但是听故事,人们会买票。

>> 就是每次公开发言,我都会讲一个和主题相关的故事作为开场,通常会把一个问题作为悬念留在故事的结尾,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引出后续的论述。下一步才是共识。

>> 我们所理解的沟通中的共情,绝非一种简单的情绪,而是一种情理。

>> 道理,让我们看见事;而故事,则让我们看到人。

>> 一个人会因为觉得你说得很对,而选择同意你;但一个人只有在觉得我和你一样的时候,才会选择相信你。道理,是让人同意的;而故事,是让人相信的。

06 如何面对别人的言论和伤害?

>> 下次再碰到认识的人对你口出恶言,或者背地里对你恶语相向,想想这三个问题:第一,他对我重要吗?第二,他说的问题,我是不是真的有;如果有,则要反思和改进。第三,他是不是没有控制住。

>> 面对陌生人的言论和伤害,我们需要知道他们不重要,或者至少尝试让他们不重要;面对认识的人的言论和伤害,我们要认识人性,降低自己的期待,让自己放松;而面对亲密的人的言论和伤害,我们还有时间。

07 别做情绪的绑匪,也别做情绪的囚徒

>> 沟通中的情感绑架来自一种不平衡,一方用情感的方式把压力倾轧到另一方的身上,而被施压、被绑架的一方常常会因为自认为无法拒绝的理由不得不做一些不情愿的事。

>> 于我来讲,我不会为了任何人,曲解自己的意志。这很自私,也很决绝,我会想尽一切办法让我的亲人、朋友理解我,但是绝对不会为了满足其他任何人的想法而改变自己的想法。因为他们的最终目的是希望我幸福,但是我幸福的方式,是由我自己定义的。

第四章

01 别让“对错”毁掉沟通

>> 第一,对错的思路造成了封闭的判断。

>> 第二,对错的思路源于信息量的不对称。

>> 第三,对错的思路阻止了更多的可能性。

>> 对方觉得你们是一样的。抓住对方的核心需求。唯物辩证法有一个很牛的洞见,那就是抓主要矛盾。沟通也一样:抓核心需求。核心需求解决了,其他改动就会变得容易。

>> 而我处理的方式是不断告诉对方我们的方向是一致的,但是到达一致的终点会有不同的路径,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这条统一的路。这样一来,在目标上,我们是一致的;在方法上,就获得了更大的改动空间。

>> 让对方的需求逐渐细化和具象化,并在一个个细节上得到明确。当我们的处理方式和对方的预设越来越相同的时候,沟通的信任感就会建立起来。人嘛,总是更喜欢和自己像的东西。

>> 究其原因,是对与错在世界的两端,它们之间的距离实在是太长了,没有任何沟通高手能够穿过如此遥远的距离与另一端对话。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在沟通中和对方站在一起,不断强化共识,那么就像是隔壁邻居家的状态,我们开开门,顺手就能敲到对方的门,这样说起话来既轻松,又有亲切感。

02 为了达成共识,该如何拆解目标?

>> 要达成艰难谈判中的最终目标,就要努力促成共识。而共识不是一个扁平或单一的概念,我们需要以最终目标为方向,拆解困境,从不同维度先一步达成阶段性的共识,从而最终将结果导向最大的共识。

>> 时间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达成共识,是因为我们都被困在了当下的这一刻,而无法用更长远的目光看待眼前的事物。

>> 解决方案的提出是达成共识的关键步骤。

03 多方混战,如何平衡局面?

>> 第一步,我们需要梳理各方的诉求,准确地了解每一个沟通者背后想要的是什么。

>> 第二步,拆解关键目标,从各方诉求出发,逐一平衡。

>> 第三步,我们需要精准地定位总体目标的调性,这样各方才能在这个大的方向上明确自己的义务和收获,从而把力气使到一块儿去。

04 我们是一边的

>> 我们是一边的,这是一个既理性又感性的共识。感性上,它能让沟通的双方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彼此能够相互依靠和协助。理性上,它能够让我们从彼此共同的利益点出发,为解决问题努力寻求最优的方案。

05 不是“都是为你好”,而是“都是为我们好”

>> 分析目前的情况。

>> 我会帮他找寻人生的目标,拉开时间的维度,帮他梳理出人生目标。这样的目标定位能帮助他更加准确地分析面临的状况,现在的工作及现在的状态到底和他的人生目标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同一方向,还是背道而驰?第三步,我希望和对方达成一些基本的共识,比如时间管理、价值排序、人生意义这样大的方向。

>> 第四步,我会给出我的建议。经过前三个步骤,我们之间的结论会很清晰,甚至这个结论都不需要我提出来。

>> 我们永远都无法从单一一方的立场和判断中找到共识的所在,向来都是要从双方共同提供的内容和立场中找到共识,因为形成共识的基础来自两个人共同的坦诚、共同的思考和共同的表达。这就决定了在沟通过程中,需要双方都参与其中,而不是一厢情愿地炫耀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冒犯别人的意愿。

>> ,甚至运用这样的说法来进行沟通,就说明他还不知道共识的意义。真正的共识一定是双方互动沟通之后的结果,也就是说,起点和终点是双方都同意的,因而达成的不是“都是为你好”,而是“都是为我们好”。

06 共识,是一种相互的淘汰

>> 粉丝对偶像的热爱更多的是建立在自己的想象空间上,当完美的想象和现实相遇,幻象的泡沫就会破灭,这样的粉转路。

>> 从共识的角度上来说,她们在质疑我们的态度,其实我也在挑战她们。我认为用户在选择产品的同时,产品也在选择用户。

>> 共识的过程,其实也是个互相淘汰的过程。

>> 共识,不仅是在人际沟通中找到可以继续往下走的共同点,同时,它也是一个非常基本的心理机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坚信不疑的东西,要挑战这些底层的共识,往往不是一次小修小补能够撼动的,而是需要一场观念的地震。共识,往大了说,是一种相互的淘汰,同时,它又是一次相互的挑选。

>> 离开的人注定会离开,而会回来的人也一定会再相逢。

第五章

01 只有感受,不叫成长

>> 今天说过的话是否合适或者准确?今天都做了哪些决定,为什么要这么做?自己对当时的决策是否满意,是情绪猛然占了上风,还是经过了理性且客观的分析?如果换一个思路,会不会有全然不同的结果?今天发生的所有事是否会后悔或遗憾?如果有机会可以重来,是否还会做出同样的抉择?

>> 通常意义上我们谈自我沟通,表达只是沟通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需要持续不断地关照自我的情绪和想法,并通过这种日常的复盘不断累积,让自己拥有一个与自我对话的通道,从而养成与自我沟通的习惯。

>> 经过碰撞,我们才了解自己是谁,而是碰撞之后还要思考。

>> 一种是你清楚地知道自己受不了,知道自己疼在哪儿,在哪儿摔倒的,下次该如何避免;另一种是碰撞让你发现了新的机会,认识到了自己耐受力的临界点,下次还可以更勇敢地去撞出新的火花。

>> 通过这样的自我沟通和自我审视,可以判断出两条不同的行动线。第一条行动线是进攻,你可以去做很多事情,跟很多人交往,谈恋爱也好,努力工作也好,甚至有时候会去挑战你的上司,挑战很多。

>> 你以前从未做过甚至从未想过的事情。而另一条行动线叫作反思,你会总结自己不对的地方、不应该再犯的错误,以及不可以再重演的伤害。

>> 成长需要一系列完整的步骤:你经历过疼痛,从而知道了背后的原因,也知道了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最后明白了在想要和得到中间需要如何做到。缺少了任何一步,都不是真正的成长。现实情况往往是,首先,大部分人可能连去碰撞的勇气都没有。其次,碰撞完了,太多人就停留在了原地,没能好好地感受。最后,即使碰撞了、感受了,也还有很多人意识不到要理性地去分析。

>> 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是由他选择的结果决定的,不是由他的初心决定的。

>> 相比语言,只有在关键时刻的关键决策,才能真正表达你的样子。这是个非常有趣的规律。往往在遇到重大挫折或者产生激烈情绪的时候,我们才会加深这种思考。因为人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才真正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

>> 只有当我们从自我开始沟通,沟通才真正拥有意义。

02 我想要成功的人生,还是开心的人生?

>> 自我沟通是与自我对话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 只有通过极端的选项,我们才会意识到什么对自己最重要。从字面上看,成功和开心二选一,每个人的成功都是靠自己去定义的,财富的积累一定是一个方面,但也一定不是全部。

>> 第二,我们需要理清自己的人生燃点。你可以靠做什么而成功?你可以因为做什么而开心?开心和成功一定是方向不同的两个终点,永远无法同时到达吗?不得不说,我比较幸运,因为我的人生燃点就是我的工作。

>> 第一,成功需要被你自己重新定义。第二,你的人生燃点能否和你的人生快感结合起来?第三,开心真的是肆意妄为、无所顾忌吗?最后,再问一问自己:“我想要开心的人生,还是成功的人生?”

03 我和自己的优点,熟吗?

>> 因为在今天这个世界,找到自己的长板,并把它应用到最合适的位置显然更为重要。任何一份工作需要的都是你的独特性,不可取代性才是真正的竞争力,什么都会却什么都一般,是最容易被淘汰的。

>> 但这不是一个在面试过程中通过语言表达能够展现的优势,也就是说,这个优点无法论证,且这个男孩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明确认识自身优势的能力,或者说知道了但不敢承认,而这折射出的恰恰是他对自身的不了解以及自我沟通的缺乏。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外貌在不同的工作维度和分类领域中同样是一项非常核心的竞争力,知道自己具备这个天赋并给予重视很重要。所有的特质都没有对错之分,关键在如何运用,所以这场面试的结果,以及这个男孩给我的印象就是不清醒,或者说不真诚。

>> 如果说优点的定位需要一种内在的自我沟通,那么优点的表达则需要不断外化的人际交流。与自己对话,只要够深,自己就能懂。如果想让别人明白你的优点,就需要在表达方式上下一些功夫。讲故事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 如何帮优点找到最匹配的位置,这个问题关乎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要知道,我们的优点是不会自动转化成优势的,它往往需要一个强链接。

>> 沟通能力的提升能帮我们找到更深的优点,更生动地表达优点,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为了让优点转化,发挥它的价值。

>> 因为自我认同是一种良好的自我沟通的必然结果,这会给人带来自信,也会给周围的人带来能量。没有人会拒绝生命中热乎乎的生机勃勃。

04 不要妄图去改变所有人的刻板印象

>> 我们一方面喜欢给人贴标签,喜欢看标签;另一方面又没有机会去提取关键信息,何况还有趋同的压力。于是,刻板印象就产生了。

>> 第一,被误会,是一种常态。第二,不要妄图去改变大家的刻板印象,这不太可能。

>> 解决方式:态度上不在乎,行动上用事实碾轧。

>> 首先要不在意,然后用结果去超越这种不在意。

>> 沟通中有两个认知的方向,一个方向是把自己放进去,不管是人群还是观点;而另一个方向是把自己抽出来。

>> 不在意不重要,但是用结果超越了不在意,这很重要。

05 放弃型人格:不是100%,就是0

>> 所谓放弃型人格,就是我会在人生的每个阶段确定一个清晰的价值排序,并且按照最核心的目标严格地界定所有的事物,一旦发现这件事情并不能促成目标的最终达成,我就会果断放弃。

>> 如果目标足够清晰,我们就知道那些欲望和喜乐,那些不舍和纠结,都是目标达成的干扰项,坚定地在人生里只为自己的最大目标服务,这些困惑和矛盾都将简单起来。

>> 不是100%,就是0。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在应该付出的时候100%投入,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极致的100%的收获。

>> 我们都曾经在自我还不够强大、不够完整的时候去妥协和迁就,随着自我逐渐完整,我们就能意识到身心合一、知行合一是多么重要。

>> 在不断重新适配的过程中,很多人会流连于从前,然而这样势必会放慢追求全新自我的脚步。

>> 自我沟通是一个自带柔性和温度的概念,我们渴望善待自己、了解自己、宽慰自己。有时候,我们需要狠一些、坚决一些、强硬一些。这不是对自己的苛刻,而是因为如果我们想要成为一个最好的自己,就不能一直留恋过去的风景。向前,才是我唯一的答案。

06 不知道要什么,先从不要什么开始

>> 自我沟通中,迷茫之所以能够困扰我们,是因为我们通常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奇怪的是,无论再怎么迷茫,我们也会坚定地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 喜欢和不喜欢是很个人的事,我当时并不坚定。我只是明确了自己不想做的事,所以在那个节点上排除了不相干的事,也排除了不愿耗费精力的选项。

>> 在自我沟通和自我定位当中,不是每个人都能一开始就找到自己的燃点的。我的建议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时候,就先从自己不要什么开始。

>> “不要”不是简单的放弃,不是冲动的停摆,不是鲁莽的抽身。“不要”意味着感知。会自我沟通的人对自己的内心一定有足够的敏感度。毕竟我们不能欺骗自己的感受,违反内心的渴求去委曲求全。

>> 我们好像习惯了要确定“要”和“想”,才敢做出改变。“不要”和“不想”,早已经给了我们足够迈出下一步的理由和底气。

07 适合自己的,才是对的

>> 从方法本身的角度定义,良好的自我沟通和自我定位能帮助我们理清思路,从而准确地锁定方法论。我们需要清晰地明白自己的性格,并勇敢地对公认有效却不符合自己的方法说“不”。

>> 要放弃那些别人口中的好方法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我们不断地向内探索自己。

>> 有很多人愿意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去做大量不得不做的事情,但是我不行。因为这种选择是痛苦的。我们的人生已经要被动地迎接很多痛苦了,这其中更有太多的未知跟挑战。在我可以主动选择的选项里,我选择放弃那些会给我带来痛苦的选项,这是我自己的一个公式。

>> 在自我沟通的过程中,我已经和自己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我没办法让自己的人生处于“不得不”的状态,因为这对我的精力耗损会非常大。我要用积极的正能量驱动自己,把真正喜欢的事情做到非常好,超越一般人的好。相信我,这样的人生即使不能百分之百成功,也一定有百分之百的幸福。

08 我在哪个象限?

>>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 没有对撞,我们就找不到对照的坐标,而没有坐标的自我,是没有根的。如何在自我沟通的过程中完成这种对撞式的自我寻找和自我定位?

>我们要从社会现实的基础出发去理解自己所在的位置,而不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理解自己的所在。

>环境中的每个人都是动态的,一个人可能在这里是第一象限,但有可能到了更高的平台,就会立马掉到第三象限中去。也可能此时处于第三象限,经过努力和时间的加持,未来大跨步进入第一象限。同样,自己如果现在在第三象限,也会更清楚方向在哪儿。

>> 四个象限是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对撞,对撞是为了让我们意识到也定位到自己。但这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经过对撞,我们可以坦然地拥抱自己,在我们找到自己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