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发表于2019-01-14 10:17:44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学会如何爱孩子
家有小儿初长成,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为我生活的重中之重,孩子的思想、品格,孩子的行为、习惯,孩子的学习等一系列问题时常困扰着我。也许是着这种过度地关注,却不知如何是好,更不知如何去爱孩子了。
我曾有过这样的疑惑,我的孩子怎么就不如别人的孩子优秀呢?
暑假里我让自己沉下心来,阅读了一些书籍,尤其是重读了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家庭教育读本,我终于明白:原来我只看见我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之间的差别,却没看见这是作为母亲之间的差别,别人是精心把孩子教育大了,我只是把孩子养活大了。
当下凡事需“持证上岗”。教师上岗需教师证,驾驶员上路需驾驶证,唯独父母是“无证上岗”。不是穿了西服就变成绅士,不是生了孩子就会做父母。做父母也需要学习,需要学会如何去爱孩子。
在以往教育中许多看似司空见惯的做法,背后其实有很多人们看不到的错误。
1、给小板凳揉揉疼
孩子小时候,磕伤碰疼的事经常发生。这时,家长为了安慰孩子,就会一边哄孩子,一边故意举手打那个“肇事者”,“责怪”它为什么碰疼了孩子,做出给孩子“报仇”的样子。
其实这是一种不好的方法,是一种“复仇行为”。它教给孩子遇到不痛快就去责怪别人,教给他不宽容和报复,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
反观自己的育儿过程,我也是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儿童教育中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扩展为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坏毛病。作为家长平时对此要用心,让每天遇到的一些“小事”,都成为砌筑儿童美好情操大厦的一砖一石。
“教育即风格之培养”。作为家长一定要注意所有的言行中蕴含的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只有前后统一的东西,才能潜移默化到孩子身上,并成为他们做事的风格。
当孩子不小心磕碰了,我们能友好的采用“给小板凳揉揉疼”的方法处理,教给孩子的则是宽容和理解,而当“给小板凳揉揉疼”成为孩子的一种思维方式时,他将获得的是善良和豁达。他对别人会有更多的理解和爱心,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让他在当下心情愉快,也能保证他一辈子不吃大亏。
2、学做“听话”的父母
要求孩子“听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件再普通不过的事。听不听话,乖不乖,已成为人们评价孩子的一个基本标准。多年来,人们习惯于要求孩子“听话”,这仿佛是为了孩子好,但深入分析,这是成人和孩子之间的不平等。
儿童的意识发育和语言表述能力常常不同步,很多东西想到了,但说不出来,或者说出来的和他们的本意有很大的距离。他们用得最多的表达方式就是听话或不听话,顺从或反抗,欢笑或哭泣。如果家长不问青红皂白地让孩子“听话”,孩子就会产生反抗,就会不听话,久而久之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所以,家长请蹲下身来,想方设法弄明白孩子的需求,做一个“听话”的父母,满足孩子的要求。当然,做“听话”的家长绝不是言听计从,不能突破道德底线,不能“纵容”孩子。
无论家长们多么爱自己的孩子,如果经常向孩子提出“听话”要求,并总是要求孩子服从自己,他骨子里就是个权威主义者。这样的人几乎从不怀疑自己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正确性和不容否定性,他潜意识里从未和孩子真正平等过。
想有一个听话的孩子,一定要记住:在孩子面前首先做个“听话”的家长。
学会如何爱孩子(二)
父母与孩子一样需要成长,而且,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发展。读着思着,思着理着该如何去爱孩子——
1、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等教育思想一直流传至今,很多父母还仍然视其为制胜法宝。他们认为孩子是我自己生的,打骂孩子是家务事,无须别人干涉。
近年来家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前段时间电视媒体曝光,一父亲因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老师告状,家长一气之下竟把孩子打死了,现状之惨烈令人发指。
暴力教育能让孩子顺从,不会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他们变得听话,不会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
不要借着爱的名义去打骂孩子,做父母需要学习,需要学会如何爱孩子。学会爱,最简单的第一步就是不再打骂孩子,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2、避免住在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
“亲子共读”这个词对于我们也许并不陌生,尤其是我们这些已为人父母者。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就倡导全民阅读,提案设立国家阅读节,提出共读、共写、共同生活这一教育理念。亲子共读是其中一种共读方式。要求父母与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写作、一起游戏、一起生活,这样,他们才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共同的生活密码。
试问,作为父母你“亲子共读”了吗?我想有很多父母朋友包括我自己在内都会惭愧的说“NO”。虽然,我们天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但是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生活密码,俨然成了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
喜欢阅读的孩子,越往后走,学习成绩必将越来越好。而孩子阅读是需要环境的,如果外部环境都是打牌、看电视、玩网络游戏,怎么可能要求孩子静下心来读书呢?
可惜自己意识太迟了。记得儿子上幼儿园那段时期,我订阅了《婴儿画报》、《幼儿画报》,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给儿子读故事,讲童话。可是却总不能坚持,后来儿子上小学了渐渐地就不再这样做了,自己也贪图玩乐上了,结果造成儿子阅读的断层,电视成了他的玩伴。
和孩子一起阅读吧,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学习是件终身的事情,不存在绝对的“错过时间”。
感动于《新京报》的资深编辑曹保印,他为自己刚出世的女儿每天坚持写札记,完成16万字的书——《月子:一位父亲的札记》;佩服新华出版社的编辑徐光,她记录下了大量自己和儿子的对话以及发生在他们家庭中的故事,从而完成了《教育无痕》一书;更是对教育专家尹建莉折服,她的女儿在她的精心教育下曾连跳两级,2007年16岁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被内地和香港两所名校同时录取……
只要你用心,只要你愿意学习,只要你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孩子,你也可以做得像那些父母一样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