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是最重要、最核心的社会组织,也是最重要、最基本、最核心的经济组织,还是人们最重要、最基本、最核心的精神家园。家庭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稳定发展、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石,“家”破是“国”亡的催化剂。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巴金《家》读书笔记作文5篇,供大家参考。
巴金《家》读书笔记作文(1)
《家》是巴金最杰出的作品,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到的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_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颂赞青年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
书中人物不下七十个,既有专横、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最高统治者、封建家长只代表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和刽子手冯乐山,腐化堕落的败家子克定,狡猾贪婪的克安等等统治阶层的形形色色人物;又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如敢于以死向封建思想的鸣凤,温顺善良地吞咽着旧礼教_的小姐梅,善良厚道柔情的长孙媳瑞珏等等;以及接收新思潮影响、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开放、敢于反抗封建统治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醒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觉新,他虽然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但是处于“长房长孙”特殊地位,深受封建_纲常特别是“孝”道的熏染,铸成他委婉求全的懦弱型顺从的性格;他既同情支持弟妹们反封建的抗争,有屈从于封建势力的压力,维系着封建统治的_。这些人物都写得血肉饱满,个性鲜明,富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阔大的现实包容。
在这个家里发生的故事也让人感觉到气愤与悲哀。第一个悲剧发生在鸣凤身上。已经六十岁的冯老太爷要在高公馆的丫头中选一个去给他当小老婆,而这个灾难恰恰降临在十六岁的鸣凤头上,鸣凤和觉慧之间有一段爱情,但是因为两人一个是婢女,一个是少爷,身份悬殊,才导致这段纯洁的爱情别成了一个悲剧。刚烈的鸣凤在他新婚前夜跳湖自尽。
梅的命运更加悲惨,她死得比鸣凤懦弱多了。梅是觉新的表妹,他们二人之间也曾有过爱情,本来两家都同意结婚了,却又因为二人的八字不合而不得不散。觉新娶了李家的瑞珏,重新获得了爱情;而梅也另嫁他人,却当了寡妇,又回了娘家。两人依然对对方念念不忘。后来没得了肺病,却因为父亲守旧,不肯看西医,耽误了治疗,最后她怀着遗憾,软弱的死去。高老太爷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快要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医药已经不起作用了,在陈姨太的提议下,人们开始求助于封建迷信。最开始找道士在大厅里做法念咒,深夜陈姨太又在天井里拜菩萨。
后来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又祭天。最后居然找巫师到家里来捉鬼,把老太爷吓得够呛,陈姨太等人被觉慧说了一番后羞愧地散了。又过一天,老太爷死了,临死之前他醒悟了,同意觉慧等年轻人接收新思想了,可是已经太迟了。死得最令人悲愤的就是瑞珏了。老太爷死后,封建的思想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严重了。葬礼就办得充满封建色彩,这还不够,长孙媳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太太们说长辈的灵柩停在家里,家里有人生产就会有“血光之灾”。所以按照封建理念,瑞珏不得不搬到城外去住。后来瑞珏难产,却不能与觉新相见,她在生下一个儿子之后,含恨离开人世。
这是四个悲剧,虽然发生在了几个完全不同的人的身上,但是却都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梅和瑞珏都是觉新曾经爱过的女人,而她们也都是封建主义的悲哀,她们同觉新一样,太软弱了,对于别人说的,哪怕自己知道是错的,也要把痛苦埋在自己心里,只会服从,不会反抗,他们的所谓“作揖主义”哲学纯粹是给在封建社会白白做出牺牲。高老太爷在临死之前能够醒悟也称得上是一种庆幸吧,不过他醒悟地太迟了,没有任何的意义和价值,根本不能给这个家庭,这个社会带来丝毫的改变。
而鸣凤,她与常人不同,她性格刚烈,虽然她的死也是白白牺牲,根本不会引起任何人(封建主义)的任何注意,但是她宁死也不屈服于封建主义,至少她死得不窝囊。总之,封建社会给人们的痛苦远不只这些,所以年轻人才要推翻这个社会,让人们看到新社会、新生活的希望。
巴金《家》读书笔记作文(2)
时隔__年再次读《家》,内心仍旧是排斥的。开了五六次头,终于忍耐着读完了。上次读的痕迹就只剩这是一本压抑的书。果不其然,读的过程中那种浓郁的悲哀化不开,仿佛是点燃了悲哀的火把,甚至连迸溅的火星都那么灼人。停在瑞珏即将悲惨死去之处,真真是不忍卒读。美好的人物被毁灭总是令人扼腕叹息,尤其是明明可以避免的。鸣凤投河了,婉儿被逼出嫁了,梅表姐抑郁成疾,最后连瑞珏也这样惨死了。觉慧在忍受不了这些,最终决定出走。对,觉慧的离开只能称之为出走,而不能说与这个封建大家族高公馆的决裂。
觉慧是新一代受五四运动影响的觉醒的青年,热情接受新思想,热心创办新刊物。然而不得不说觉慧的思想革新和进步更具有浪漫主义,具有妥协性和不完全性,或者确切点说是觉慧的成长反映了一个生长在一个封建大家族的青年觉醒的过程。笔者想从以下几个事件来谈一谈觉慧的反抗意识与其自身存在的问题。
第一个是觉慧参加学生运动被高老太爷禁足的事情。觉慧和高老太爷间的直接冲突其实并不太多,或许是中间还隔着一个担负着父亲责任的觉新,所以高老太爷的气更多的是撒在他身上。所以觉慧是同觉民和觉新等同辈人开展的抗争。当他发现自己被无数无形的栅栏所包围,无法摆脱这样的生活时,他诅咒起所有人:“为什么你们都不说话?……你们,你们都该诅咒!”“你们没有胆量 !……你们是矛盾的,你们都是矛盾的!”对于觉新,觉慧不是嘲笑就是怒骂。当觉新劝他听从祖父的话,暂且不要出去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时,觉慧愤愤地骂起来,好像要把他在祖父那里受到的气向觉新发泄。“好,你的无抵抗主义又来了。我想你还不如规规矩矩地去做一个___。人家打你左脸,就马上把右脸也送上去。 ”觉慧在批评觉新的同时,很少将矛头指向自己,而是将所有的愤怒都洒向觉新。在怒骂觉新时,却唯独不骂高老太爷。从觉慧的逻辑来分析,这是否也是一种懦弱呢?而且他权宜之计的违抗高老太爷之后,不断默念的“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这有点如同做错事心里没有支撑的孩子赶紧喝两口心灵鸡汤来安慰自己空着无落的心一样。
第二件事情是鸣凤的投河。且不论他们俩之间是不是纯正的爱情吧,但从觉慧平日标榜的“人道主义者”,他应该也给鸣凤予以帮助。而事实是什么呢?选择鸣凤,觉慧根本没有想到要去承担什么责任。当他知道鸣凤第二天要嫁给冯乐山做姨太太的消息时, 除了一夜没睡好觉外, 并未采取拯救鸣凤的任何措施, 相反,“经过一夜的思索之后, 他是准备把那女儿放弃了”,有两样东西在背后做他的后援使他可以安慰失掉她以后的自己,这就是为社会服务的青年的献身的热诚和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而不难看出这两样东西只不过是觉慧为自己寻找的借口而已。
在鸣凤面临生死诀别的时候, 觉慧的表现不近情理。尽管他发誓将来一定想办法娶鸣凤为妻, 但是在鸣凤无可奈何之际恳求与他说上几句话时,他未等对方把话说完便婉言谢绝, 鸣凤强忍着眼泪想求他牺牲一刻钟的时间听她倾诉衷曲, 他则粗声地责怪对方不该多问。“女人的心理真古怪”这是他在这一时刻的真实心理。他的冷漠彻底打破了鸣凤最后一丝生存希望, 这样的心理毫无疑问不应该是真心相爱的人所拥有的。在鸣凤离开人世后, 觉慧并没有太多的自责,反而是对这份爱情的彷徨和困惑。正如他对觉民所说: “ 可是在我们这样的环境里我同她怎么能够结婚呢? 我也许太自私了, 也许是别的东西迷了我的眼睛,我把她牺牲了。”
从更本质上说,觉慧本身也是具有阶层意识的,他意识到如果他要迎娶鸣凤将要遇到什么阻碍,他的忙碌和借口实则是他对与封建大家族产生矛盾的逃避,也不愿意正视自己的软弱,甚至有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从这一个层面来说他是懦弱的,从这一个层面来讲他又有什么资格来指责觉新呢?
第三件事情是有关觉民对爱情的抗争,觉慧此次扮演的角色就是保密和传递消息,在此过程中觉慧的表现比较坚决。最后觉民的胜利也大大鼓舞了觉慧。然而有一个问题我们不能不思考:如果觉民的事情没有和长辈的丑事连在一起发生,高老太爷也没有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觉民真的能成功吗?他们真的能接受觉民被登报除名高家吗?再就是觉慧最后的出走,开篇之时笔者称之为出走而不能称之为决裂,因为他在经济上还依赖着这个他怨恨的封建大家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点充分说明他的软弱性和不彻底性。没有经济的独立,就没有彻底的精神的独立,于抗争是,于现今的生活也是。
如果第一遍读的时候还深切的热爱这个青年,然而时隔多年以后再来看的时候,对他的评价就显得客观和理智一些了,或者说是更冷漠些了。这个青年在叛逆的成长中是在逃避一部分现实,当然这有他本身的缺陷,更多的是家庭是社会是时代的局限性。
即便是放到现在,思想的解放已有多年,谁又能彻彻底底地置世俗之外呢?那些不美好的现象我们不能赶尽杀绝甚至不能改变,我们也不一步步做着妥协与让步吗?并不是说年龄大了才变得世俗而功利了,而是在成人之后没有了那些庇护,我们便不得不做出改变。正如觉慧,如果没有觉新背着整个家族给予他的经济支持,他的出走也难以为继。
巴金《家》读书笔记作文(3)
《家》是历来高考学子的课外明珠的必考题,其作者巴金先生素来以进步的知识青年为主人公,暴露旧制度、旧礼貌、旧道德的罪恶来歌颂反抗和光明。
《家》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到的滞塞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以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祖孙两代冲突为线索。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我作为他的局外人,亦是可喜,同时也抹了一把辛酸泪。
令我可惜之处莫不过是高家主人公高觉慧的反抗精神,他反对封建思想崇尚自由与创新。在那个极度落后的时代,等级观念深入人心。而他视其如草芥,爱上了高家公馆可爱、善良勤劳的婢女鸣凤。
青年人正需如此,古往今来多少痴男怨女因家族反对、等级观念双双殉情,爱情的花朵尚未盛开就已枯萎凋零。不言而喻,封建势力是悲剧的开始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摧残者。作为新中国人都会为此义愤填膺,可在那个时代,新思想就如春节的火车票一票难求。可爱的觉慧带领了先进的思想与文化,实在是让人可喜!
令我可悲之处有太多太多。作为高家长子,高觉新过早的担负起高家的一切重担,不仅为此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子,婚姻受到家庭的阻挠,心上人似林黛玉“焚稿而死”。而直接原因或许让你哑然失笑:两家本为亲戚因一次小小的争执便决意断送二人的婚姻。罗密欧与朱丽叶本就是悲剧,但他们的家族有着血海深仇。根本原因昭然若揭,实为可叹!
婢女的丈夫只能是工人或是农民而绝不可能是其心爱之人。难道世间的爱情都是错的吗?为何本来美好的爱情要被封建制度打上沉甸甸的枷锁,蒙上灰暗的颜色。金庸先生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我们由此可以看出爱情的真挚和不计较得失。这是多么美好可爱的感情啊!
新中国__年风风雨雨,正因其开放的婚姻制度促成了一段段美好佳缘。今日是中秋之夜,我突发奇想诞生了一个梦想便是家家传颂的天下人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来源于开放的社会与人类坚持不懈的争取和追求,我坚信在这个开放的新时代,我的中国梦,总会实现!
巴金《家》读书笔记作文(4)
读完巴金的《家》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好比在严冬里往身上浇了一盆热水,好比在炎夏中赤脚逛街,心中一直有股劲头在不停的上升。书中形成鲜明对比的两个人物,同时也是兄弟两——觉新和觉慧,他们虽然出生在同一家庭,但是两人的思想完全不同。觉新的“作辑主义”和“不反抗主义”使我义愤填膺;觉慧的初生牛犊不怕虎,追求自己的理想,使人感到一点欣慰。
因为懦弱,因为封建礼教的传统旧思想,断送了觉新这个有为的、年轻的生命。觉新虽然有过向往“五四运动新潮”的影响,但是在封建家庭的“孝”道的`感染下,在全家的封建思想的带动中,他放弃了不敢说“不”字。
当父亲决定用抓阄的方法决定婚姻时,他默认了,当家人要让瑞钰到城外生孩子时他更默认了……当他意识到家庭的腐败,正想追求自己的理想时,却在忧郁中死去。不久,觉慧又离家出走,这不仅没使他放飞梦想,却让他在腐败的家庭中更加讨好每一个人,更加小心翼翼。因为他在懦弱中更加懦弱。
相反,觉慧这个封建礼教叛徒,这个胆大妄为的青年却在不平中走向光明的大上海。离开了这个关着他18年的恐怕的笼子。
正因为有了觉慧,才使这个生气沉沉的大家庭中带来了一丝朝气,一股清风。“无论如何,我不跟他们一样,我要走自己的路,甚至于踏着他们的尸首,我也要向前去。”这是觉慧对封建礼教,对旧制度发出的一声警告;“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把自己的幸福争过来!”这句话证明了觉慧追求自己理想,是个热血沸腾的青年。虽然他没有和鸣凤结合,虽然他努力的想把腐朽的家庭变朝气,但是他失败了,而他在失败中选择了离开和放弃,去追寻自己的理想。
许多人在谴责与犹豫中一直没有正确的选择。可你要知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只要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不要管别人是如何指责,相信自己,向胜利之门冲啊!
巴金《家》读书笔记作文(5)
时值岁末,家中经一翻努力后除旧布新,光彩涣然,闲暇中不时想到,也许不论新也好,旧也好,能让人称心如意便可。恰拜读巴金先生的《家》,颇有感触,恰如醍醐灌顶,恍若春光中步于花林,清香飘逸,沁人心脾。《家》实在是一本少见的好书,乃巴老年轻时所作,时读时新,令人服膺。
故事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旧交替,矛盾衍生。高家是城中的大户,四世同堂。外在看来确乎十分光鲜,令人艳羡。其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天使的面孔下掩藏着恶魔的嘴脸,高贵的门第下是克安克定此等纨绔子弟嫖赌饮吹坐吃山空的行为,荡漾着涟漪的湖水下祭奠着鸣凤惨遭压迫的命运,芬芳的梅林中藏匿着觉新与梅间中道崩殂的爱情……这是一个家族家道中落的悲剧,这是一个众生相显现的闹剧,这是一个矛盾迸发的时代的写照,读来不禁令人心悸,唏嘘不已。
此番其实已然是第二次拜读〈家〉了,前番读毕满怀对各角色的遭遇的哀戚,而此番拜读又有别于前番的新感受,故在此闲论觉慧、觉新。
觉新是家中的长子嫡孙,在校成绩优异,志在出国深造,前途可谓一片光明。无奈家中产业等他来接管,他也只能放弃理想,而他与梅的爱情更是惨死在未成中。觉新是旧时代的产物,是“无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的代表人物,然而,我更愿把他当成一位悲剧人物,一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来看待。在父亲让他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和放弃与梅的爱情时,他都无言以对,只是唯唯诺诺。
而家中的长辈试图剥夺他和弟弟们的幸福之时,他也绝不抵抗,甚至助纣为虐。而他却把原因美化,说是为了却父亲的遗愿和为弟妹们的幸福而牺牲自己,其实这只是他的懦弱,他的不抵抗导致自己的不幸。当我还沉溺在书中时,我确乎是这样想的,然而反观现实,尤其是我乃家中长子,更知事实中不如意事常__,而长子的确要负起更多的责任。总而言之,觉新是以正确的态度做出错误的事情,确实可悲。
而本书的主人公觉慧的遭遇不同,他是家中幼子,大部分事都有觉新为其承担,恰逢五四运动兴起,新知识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在这种情况下的热血青年,心中溢满了对旧制度的控诉,对新制度的憧憬。然而,他却不知道凡事都有其发展的过程,他太过偏激,太过狂妄,他希望新制度可以在一瞬间便将旧制度取而代之。因此,他批判这个旧制度,他憎恶家中的被旧制度荼毒的人。
其实,旧制度滥觞于远古,刚开始也对统治者的统治有很大的帮助,然而每种事物总有两面性,在发展了数千年后旧制度终于弊大于利,才人人得以诛之。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是因为人类绝无可能创造出绝对完美的东西,所以旧制度有其弊病也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仅有控诉也不够,必须诟病于任何事物,使任何事物都趋于完美,不可畏蒽而退缩,不能鲁莽以妄进。也许,这就是巴老以觉慧出走上海来作结局的缘由罢。
的确,这世界上尚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去诟病的,而我们之前也必有许许多多为诟病而牺牲的前辈,然而,我们“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就算要踏着他们的骸骨前进,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