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我的叔叔李海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发表于2018-09-06 08:30:33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我的叔叔李海读后感

《李海叔叔》是天津蓟州作家尹学芸的中篇小说,首发在2016年第一期《收获》杂志,一经刊行,惊艳了业内,也打动了普通读者的心,好评如潮。豆瓣评9.7高分。
2018年8月11日,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李海叔叔》的获奖实在是实至名归。
天津五届20年无人问津鲁奖终于被蓟州作家尹学芸画上句号。
有评论说,《李海叔叔》是一部难得的北方世情小说,粗粝、厚重,密布着人性的枝丫,人物仿佛时刻可能走上歧路,却最终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大路。小说写尽了人世种种微薄的艰难与微薄的善良,是一部特别适合在春节回故乡前看的小说,看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对家人、对亲戚们有一种体谅。这种体谅,不是同情这么单纯,它是两种不同的艰难在漫长的时光中终于彼此照亮的过程。也有评论家称,尹学芸的小说几乎都触摸到了生活中的疼痛和筋脉的抻扯,扎实的细节中隐藏着精神的光泽,岌岌可危的美和德性,镶嵌在辛苦恣睢的生活中。
谈到获奖的中篇小说《李海叔叔》,尹学芸说,小说中的父亲无疑是个能干的人,走南闯北,一辈子挣的钱可以压死一匹骆驼,且以救济李海叔叔一家为荣,即使这样,父亲也在许多年里保留了对李海叔叔的仰视。两家人长达几十年的感情纠结,无外乎两点:我仰视你,或被你仰视。小说与历史发展并行,从中可以得知,两家人命运的改变都源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可以解决境遇问题,但解决不了情感问题。也许是历史因袭得太深了,实现愿望的途径反而越来越诡谲,所以复杂的是社会,比社会更复杂的是世道人心。
而再复杂的人心,再艰难的世道,在尹学芸的笔下仍是有光亮的。在山重水复后,柳暗花明,蜂飞蝶舞。她的文字在写尽了世道人心时,也照亮了人类心里深处的幽暗,唤起人们心中最渴望最积极最温暖的力量。
而我读《李海叔叔》强烈感到有三个主要特色:语言朴素、情境引人、人性之美。
语言朴素
《李海叔叔》里的语言让我亲切。就像从我的嘴里流出来的。随处可见,顺手拈来。云丫促狭李海叔叔讲的“我们承德的马路比这里宽敞多了”,她说,你们承德啥都好,连虱子都是金眼圈的;姐姐做的过水面被李海叔叔吃的精光,只剩半截面条飘在井拔凉水的盆子里;我的小伙伴支棱着耳朵,耿耿着脑袋;爷爷揶揄我是个“电报车”;李海叔叔在我家蹭吃蹭喝,每年年关来我家“扫秋风”,大兜小兜带走“我”家几乎用一年时间口挪肚攒的一大堆五谷杂粮;我被哥哥姐姐嘲讽为“哭吧精”;长泪短泪的哭个没完;写家里从又低又小的祖辈留下被老叔造后的半间房,翻盖成四破五的大房子;我对叔叔的话不满,心里“膈应”了一下、时间真不禁过,一下子好几年又过去了……虱子都是金眼圈,(啥都是自己的好,特殊)“井拔凉水”(夏天刚从井里打上来的凉水,特别凉的意思)、电报车(就是嘴快)、打秋风(占便宜,揩油水)、“口挪肚攒”(很不容易节省下来)、“哭吧精”(爱哭鼻子爱流眼泪)、“长泪短泪”(哭起来没完没了)、“四破五”(农村过去典型的东西两个房间当中一个堂屋地的砖瓦房)、膈应”(反感、讨厌)。还有“那敢情好”(那样太好了)、“打尖”(饿了临时填肚子,在早中晚三餐之外吃东西)、 “扯闲篇儿”(扯闲话儿)、“扯疯”(说话没根据,瞎说八道)。
这样的蓟州土语,明显有蓟州地域特色的语言贯穿整个小说,大概有30几处。读来身临其境,倍感亲切。
情境引人
书里描写的生活场景细碎而生动。非常有代入感,真切、真实,描写传神,非常有质感。
其一,文章开始写李海叔叔要来的一个场景:“叔叔打电话的时候,我正陪父母斗小牌。一岁多的女儿在摇椅里睡觉,被电话铃声惊醒,烦躁地大哭起来。听说李海叔叔已经到了城北,父亲把手里的纸牌横着丢在了桌子上,皱着眉头说:“干啥来?”父亲的意思是,你没有必要来,这里没有人想你。或者,你根本就是不知趣,来得实在多余。父亲的情绪影响了我,父亲不喜欢的人也很难让我喜欢。所以陪叔叔走的这一路,我都打不起精神。” 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素常而真切?我陪着年迈的父母打牌,孩子酣睡着。这短短几行文字最少透露几个信息:第一,我和父母,尤其是父亲感情很好,“父亲不喜欢的人也很难让我喜欢。所以陪叔叔走的这一路,我都打不起精神。”而这种父女情深的描写几乎字里行间都氤氲着。文章还有一段写老叔和父亲干仗,言外之意讽刺我二十大几了不结婚,父亲毫不犹豫反驳,我闺女会写小说。还有家里盖了大房子,父亲专门辟一件给“我”居住,只要一天不出嫁,家里就有你住的地方。这句话,温暖了我一辈子。第二,李海叔叔不受父亲待见。父亲把牌横着丢在桌上,“横”“丢”区区两个字把父亲的不耐烦不喜欢的情感跃然纸上。后来父亲病了,叔叔来看父亲,“父亲把厌烦摆在了脸上,总是把脸朝向里面,把后脑勺对准叔叔” 。第三,平常百姓的温馨日子透过简短的“打牌”、“摇椅里甜睡的幼女”传递出来。我们想象着,老少三代,灶上有棒子粥热气腾腾的;摇椅里孩子酣睡着,桌子旁我和父母打着小牌,特别有画面感,很容易想起多年前央视一个节目《百姓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画面都是平常百姓的琐琐碎碎,却特别温暖。
其二,李海叔叔第一次来的情景更是出神入化。书里写:父亲上窑回来,在院子里喊,来客了!来客了!父亲嘴里的喜气,把全家人都调动了起来。哥哥担起水桶去挑水,母亲和面,姐姐烧火。然后是咣咣擀面条的声音。我在屋里就能听见一家人热火朝天。父亲在屋里宣布:从今天开始,李海就是你们的亲叔叔!母亲正倚在墙柜上纳鞋底,听了这话,脸上的笑容突然也变得神圣了!
不见父亲其人,声音先传了出去。躺在炕上害着眼病的“我”,听着院子里父亲大喊“来客了”“来客了”,父亲的兴奋之情溢满了这个贫素的家。全家总动员,招待贵客,这个时候的李海叔叔就是我们一家仰视的人。连母亲的笑容都神圣了。
叔叔撒在炕上的糖让“我”甜了好几年,也让我在同村的小伙伴们面前赚足了面子,叔叔不仅是我家的客,似乎也成了整个一条街甚至整个村子的贵客了。
以后,整整二十几年,父亲都在大年初一,晃着膀子攀上河堤,等待李海叔叔。
书里有大量的温暖美好的细节展示,把农民对待友谊的质朴、厚道描绘的妥帖细致。
其三,母亲给李海叔叔准备东西的情境也非常真实。母亲拿出一个布兜,还有一个布兜;拿出一个袋子,还有一个袋子;母亲一下子就掏出来七八个。母亲突然“哎呀”了一声,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她显然是让那些布兜、袋子吓着了。她让我把父亲喊了来,两个人头碰头摆弄那些布兜袋子,嘴里咕哝着商量了老半天。最后一致决定,哪个布兜、袋子都不能空着走。烟叶、粉条、薯干、花生、瓜子、红小豆、白爬豆、芝麻、棉花、黏面、小米……只要我们家有的,不管是啥,统统带给叔叔。于是叔叔走的时候,自行车就像是全副武装一样。车把上,后座上,绑的绑,挂的挂,都是装满了货物的布兜和袋子。最多的一次,母亲曾掏出来过12个袋子。
这个情节的翻转,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效果。前面讲“我”家对李海叔叔的羡慕,后边突然变成李海叔叔对“我”家的物质依赖,让李海叔叔从天上跌落到地上,这个翻转特别巧妙,也为后来一家人对李海叔叔的情感变化做了铺垫。

人性之美
小说中的父亲无疑是个能干的人,走南闯北,一辈子挣的钱可以压死一匹骆驼,且以救济李海叔叔一家为荣,即使后来知道了李海一家的真实情况,还是一如既往地帮衬着李海叔叔,这反映了父亲的厚道、善良。
李海叔叔第一次去,全家都欢天喜地,那个年代白面甚至是奢侈品,而为了客人,一天里吃了两顿过水面,这在那个家里是绝无仅有的。晚上吃的汤,仅够叔叔一个人吃,为了李海叔叔吃饱,也为了避免尴尬,父亲在菜园里一直干活干活,直到估摸着叔叔吃完了饭,才回家。
父亲每年大年初一,都去河埝等李海叔叔,不管等多晚,天多冷,都在那里望眼欲穿地等着,等到后,一起回家。
母亲为了把叔叔带来的大袋子小袋子都装上东西,从很早就准备,都一兜一兜放好,孩子们抠花生吃,也只吃自家的那袋,绝不动给叔叔准备的。母亲怕叔叔骑车路上饿,东家西家的借来10个鸡蛋煮熟,留给叔叔路上吃。冬天母鸡都不爱下蛋,有时要跑几户人家去借。
李海叔叔说“姐擀的面条好吃”,姐姐都出嫁了,还把姐姐接回来,特地为李海擀面条吃;还有让人记忆30年的一碗鸡蛋羹;“我”不舍得吃,给李海的儿子吃;我和哥哥用自行车驮着麦子,翻山越岭地给叔叔家送去,差点被累死。
这些无不诉说着人性微薄的善良。在那个艰难的年代,李海叔叔每年都到山外的“我”家“打秋风”。
而多年后,我去了承德,已经当了官员的李海叔叔的大儿子说:没有大爷就没有我们一家的现在,我们嘴上不说,我们心里其实都明白。我们从来没有忘记大爷大娘。
这也算是饮水思源了吧。
文中说:父亲一辈子助人为乐,还不只是资助了叔叔一家。无论谁家有困难,只要求到他头上,他都会尽心竭力。村里那样多的人家,没有哪家的房子父亲没搁过手。
这些都是文字里处处闪耀的人性之美。
那些平常而琐碎的温暖,那些熠熠生辉的人性之美,那些时光深处的微薄的善良,被尹学芸气定神闲地写成了《李海叔叔》。
2018年8月11日,《李海叔叔》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可谓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