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三国演义》有感其艺术成就

读后感大全发表于2019-08-01 10:56:26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斗智斗勇的英雄剧本
   ——读《三国演义》有感其艺术成就
  
   “真实的历史事件,鲜明的人物形象,让人仿佛置身于群雄并起,共逐其鹿的英雄年代。在这里,忠贞爱国、安世济民、刚正不阿,见义勇为的精神得到了彰扬;祸国殃民、倒行逆施、见利忘义、阴险狡诈的丑态则遭到了无情的鞭笞与嘲弄。”这就是我读完《三国演义》最直接的感受。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丰富,所以有人说它是表现“天运”,肯定“正统”,拥刘反曹;有人说它是歌颂仁德,宣扬忠义,“天下归一”;还有人说它是反映三国兴亡,反映民生疾苦,追慕圣君贤相等。一部作品能有如此多的含义就充分说明了其思想内容的包容性,它既雄伟壮阔,又不失严密精巧。全书时间漫长,人物众多,事件发杂,头绪纷繁。但作者以蜀汉为中心,抓住三国矛盾斗争的主线,井然有序地展开故事叙述,既曲折变化,又前后贯穿,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应该说在艺术上,《三国演义》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首先,它将史实材料与想象虚构有机融合。
   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没有照搬历史,而是运用想象、虚构对史实进行了一系列改造、补充与丰富,使得作品更具有艺术欣赏性。
   其二,极具特色的战争描写方式。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上千次战役,展现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把这些战役写的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表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第一,善于集中笔墨描写战争双方决战前的力量对比、形势分析和谋略运用,从而揭示出战争胜负的原因,而决战场面则一笔带过。小说写赤壁之战共用了八回,前七回都是写决战前双方的斗智,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直到巧借东风都是在揭示双方谋略的部署,使读者从战争的过程中看到结局。
   第二,对战争的描写角度众多富于变化。以赤壁之战为例,作者不仅善于描写烈火熊熊的三江口初战,而且还精心的安排敌对双方隔江斗智和周瑜、诸葛亮之间既联合又斗争的精彩情节,还善于在紧张的斗争中用抒情笔墨点染庞统挑灯夜读、曹操横槊赋诗等插曲,使读者时而提心吊胆,时而会意一笑,真是张弛有度、相映成趣。
   第三,善于渲染战争气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感受。如赤壁之战中东吴军队发动火攻的情景:“黄盖用力一招。前船一齐发火。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涨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支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读后立见吴军勇猛、曹军狼狈令人叹为观止。
   其三,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全书出场人物众多,为广大读者熟知的就有几十个,而曹操、诸葛亮、关羽等典型形象更是令人回味无穷。如此成功的人物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的娴熟笔法。
   第一,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好比“空城计”这本来出自虚构但作者却通过它把诸葛亮和司马懿放在面对面的尖锐冲突中。一个是胆略非凡,乍遇强敌而临危不乱,一个是老谋深算,乘胜而来却又狐疑不决。
   第二,通过典型情节和生动细节表现人物特点。写官渡之战时“曹操军粮告竭,急发使往许昌,教荀彧作速措办粮草,星夜解赴军前接济。”但当他的老友、袁绍的谋士许攸来投奔他,问道“军粮尚有几何”时,他始则说“可支一年”,继续说“有半年耳”,然后说“实可支三月耳”,最后还装模作样的“附耳低言曰:‘军中只有此月之粮。’”直到许攸揭穿他的谎言,并拿出截获的书信,他才无言可答。通过这个细节,便把曹操诡诈多疑、假话连篇的奸雄性格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
   第三,善于运用夸张、对比、烘托和侧面描写等艺术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在这方面,“关羽温酒斩华雄”、“赵云单骑救阿斗”、“张飞大闹长坂桥”等情节都是成功的例子,而最为精彩动人的则要算“三顾茅庐”。书中先通过司马徽的赞扬、徐庶的推荐,激起刘备渴望诸葛亮出山辅佐的强烈愿望;然后以主要篇幅写前两次拜访不遇,借隆中秀丽的山林景色和诸葛亮的朋友、弟弟、岳父的优雅谈吐,一步一步的衬托出诸葛亮的雅量高致和绝世奇才,使刘备更加敬重诸葛亮,这就为诸葛亮的“亮相”,为他提出隆中对策作了很好的铺垫。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吸取了传记文学的语言风格,并使之通俗化,“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赏,堪称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不朽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