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虽然只有十几万字,它却在美国社会上和文学界产生过巨大影响,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400字”,欢迎阅读与借鉴!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400字1
暑假,我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
正如其名,有一个17岁的男孩,厌恶世俗的纷纷扰扰,梦想有一个孩童的世界,没有城市的纷扰和成人的虚伪。
“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本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是他在纯真的妹妹身前发自内心的几句话,道出了他心里所想、心里所念。
在如今社会中,现实与残酷将人们狠狠包围。许多满怀梦想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在城市的喧嚣中,逐渐的迷失自我、失去方向,曾经的梦想烟消云散,人性也被逐渐磨灭。
还是一片麦田,只不过位置已经跨越了一片太平洋。这里,谁又在守望?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400字2
一本好书总会给我受益匪浅的地方。今天我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这篇文章,我拿起这本书时,没想到这么薄的一本书会对我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使我感触很深。我觉得这本书的形式和内容都很出色。
美国的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二战”的阴云刚刚散去,“冷战”硝烟又起。一方面科技发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门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的大背景下,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现了,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抽烟酗酒,不求上进,但是,他还不至于沦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为在他心底,一直还存有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度,这个时代,正处于巨大的改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确实有些相像。社会不断进步,人门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很多人开始迷茫,消沉,他们逐渐遗忘了自己的理想,没有了最初的热情,开始坠入平庸。我们应该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是的,有了理想就有希望。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这篇文章我受益匪浅。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400字3
今天读完了麦田里的守望者,想写点什么,相比日记,还是喜欢敲字的感觉,也想将所思所想所见所闻与更多的人分享,开通了博客,想给它取个好名字,就叫麦田里的守望者吧!
直到看到了那段经典描述,才明白作者为什么取名叫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望无际金晃晃的麦田,有阳光,有微风,一群孩子在欢乐地奔跑着,既不想将来也不想过去,多么美的画面,那便是霍尔顿心里最柔软最真诚的温田。他想守望这种美好,尽管这种守望是孤独的。
我喜欢霍尔顿这个孩子,也喜欢这本书。对霍尔顿心理的描述或多或少说到我心坎儿里了,当我开始认真地面对这个世界,面对社会,我无所适从,真的很无助,我多么渴望有一双手拉我一把,有一闪灯能给我指明前进的道路,我突然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读书,永远做一个无知的人,永远不了解这么复杂的社会、这么复杂的人性不是很好吗?我甚至不知道活着的意义何在。霍尔顿也这么想吧,塞林格也这么想吧,塞林格对我说我并不孤独,他用自己的笔找到了活着的意义,至少在这么一个渺小的我身上,或许有更多像我一样的人身上吧。“勇敢地死去”or“卑微地活着”,我选择后者,做点儿什么,哪怕做点儿什么,说不定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总有一天,我能找到想要去的地方,我非开步走去不可,我最好马上开步走,我绝不能再浪费一分钟时间了。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400字4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虽然只有十几万字,它却在美国社会上和文学界产生过巨大影响。1951年,这部小说一问世,立即引起轰动。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纷纷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的装束打扮,讲“霍尔顿式”的语言,因为这部小说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反映了他们的理想、苦闷和愿望。家长们和文学界也对这本书展开争论。有认为它能使青少年增加对生活的认识,对丑恶的现实提高警惕,促使他们去选择一条自爱的道路;成年人通过这本书也可增进对青少年的理解。可是也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坏书,主人公读书不用功,还抽烟、酗酒,搞女人,满口粗活,张口就“他妈的”,因此应该禁止。经过30多年来时间的考验,证明它不愧为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经典小说”之一。现在大多数中学和高等学校已把它列为必读的课外读物,正如有的评论家说的那样,它“几乎大大地影响了好几代美国青年”。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能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很重要的一点还由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全书通过第一人称,以一个青少年的口吻叙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和行为举止,也以一个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虚伪面目和欺骗行径。作者以细腻深刻的笔法剖析了主人公的复杂心理,不仅抓住了他的理想与现实冲突这一心理加以分析,而且也紧紧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来表现主人公的善良纯真和荒诞放纵。小说中既用了“生活流”,也用了“意识流”,两者得到了巧妙的结合。在语言的运用上,本书也独创一格。全书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铺直叙,不避琐碎,不讳隐私,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和俚语,生动活泼,平易近人,达到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使读者更能激起共鸣和思索,激起联想和反响。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400字5
国的五十年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二战的阴云尚未散去,冷战硝烟又起.一方面科技发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大背景下,过着混混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现了,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抽烟酗酒,不求上进,但是,他还不至于沦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为在他心底,一直还存有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度,这个时代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50年代的美国确实有些相象.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很多人开始迷茫,消沉,他们逐渐遗忘自己的理想,没有了最初的热情,开始向往平庸.
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自然已经习惯了困惑和烦恼,但是他们应该集中精力看准前方的路,他们应该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假如霍尔顿没有他纯洁的理想,那他就会堕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让他活下来.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灯,它带着人走向未来,走向光明.人生才刚刚开始,纵然生活让我们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过是暂时的,都会过去,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会更美好!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400字6
在暑假里我读了许多本书。《花季雨季》、《四世同堂》、《爱的教育》各个都写得十分的好。但是在我脑海里印象最深的却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著作——《麦田里的守望者》。
书中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是一个学生。他曾经被多次从学校开除。在潘西学校时,他也收到了开除信,因为他四门考试不及格并且不思进取,并要在下星期三离开学校。他也并不眷恋这儿,因为他认为这学校全是虚伪、肮脏、无聊的学生。他打算提前离开这个学校,那天晚上他还与他的同学阿克莱发生了争执,还被打得头破血流。离开的第三个晚上无赖毛里斯遇见了他,并问他要不要玩女人,五元一次,十五元一下午。他要了一次,并与妓女桑尼谈了谈心。但她硬是要十元,考尔菲德不肯。她就把毛里斯带来把他打得神志不清,然后拿走了十块钱。又过了两天,他的钱用完了。于是他在晚上偷溜回家,问他的妹妹菲苾借钱并在两天后听从了她的劝说,走上正路。
我发现这篇文章十分的与众不同。为什么呢?因为它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而大部分书写的都是生活的美好。我觉得我们应该多了解真实的社会,不能沉浸在美好的学校生活,这会帮助我们将来踏入社会。我十分喜欢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