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名著《红与黑》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发表于2020-04-08 09:43:33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名著《红与黑》读后感


这本小说在我国流传已久。不看不知道,一看就是为一个男人与两个女人所谓爱情纠葛引发血案的经过而叙写的一个法国社会故事。在电影中整个小说情节先简单倒叙,后平铺直叙。没有看书过瘾。端笔精琢文辞,情景描写、心理刻画既严谨又文采飘逸。还总是随人物动态形成一股自然流,包括事件情节的结构性也是不分模块、情节衔接不紧凑,读起来很累。我只有一个明显的感觉,不像国内的很多小说总是想通过事件中的暗示进行逻辑推演,来说明一种道理和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深挖社会背景,或挑毛拣刺、或为精彩句段叫好。全书几乎没有道德伦理的说教,也毫无作者的主观意识引导。这也是流传至今,风靡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品中一方面反映了当时法国上流阶层通过互相串通揭露主人公于连的爱情浪漫史,尤其是贵族和教会的权力太大,轻松掌控法律、伦理和舆论来压制社会来自不同层面的反抗,到了为所欲为的地步。也就造了于连的这样一直紧绷着勇气、理想和不惜四面楚歌而不顾的决死心态。即使失去全部自由,走上断头台还不忘争取纳米级的个性主张和宣扬人间的平等。另一方面,这样的小说,对年轻人或心态不老的人来说,总是会给予同情和默默赞许。这就是一个暗流涌动、不断积攒的社会非主流意识要么被统治者压住,要么自甘堕落,要么像马克思看透世界,留下人类遗产;要么以己之身拔刀亮剑,不做人杰,也做鬼雄。不管什么路数,也一定预示于连所面对的社会污垢产业链总是会被砸的粉碎。社会意识形态的思想硬核总是会伴随历史时间轴滚动、成长和壮大,不断使人类走向变革和推新的精神世界新阶段。
国内很多所谓的经典评论我不怎么赞同,什么“于连双重人格、矛盾性格和悲剧命运的描写,客观上也揭露了法国王政复辟时期的残酷现实状况以及由此产生的对青年一代的腐蚀和摧残。”从现实出发,于连的命运选择即使有时代的背景熏染,事件鼓动和什么必然结局,也不能就此说是一个时代悲剧的缩影。这只能说是和我们社会垃圾舆论灌输有关系。深层次的独立思考无非是你怎么看,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选择。和社会协助没有一毛钱关系。作为人类个体成员无非就是几种结果,或忍耐、或路径迂回、或同流合污,再或学于连拿枪战斗。总是在人生死角用标榜个人的自由和平等来鞭笞社会很难达到死而无憾不说,也容易被社会大众嘲笑。从人类发展角度,福多预祸,祸多必反,社会总是这样前进着,只会反复,但不会返古。
还有说:“小说的副标题名为“1830年纪事”,实际上读者也可以由此而深刻地了解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我想这是高抬作者的写作用意了。司汤达给人的印象就是崇拜拿破仑,而他认可的拿破仑作为法国第二个“法国人的皇帝”,其征服欲人人共知,于连不过是崇拜者中的一员。顺自然,塑造于连的形象难免有大众思维接受度的问题。拔这么高的影响力,很难穿透历史真相。这部小说的创作的启蒙点据网络公知反映的是取自1828年2月29日《法院新闻》所登载一个死刑案件。这是阅读《红与黑》的真正采分点。尤其是在拿破仑时期,红与黑是军队和教会服装颜色,这也是作者在全书记事中暗喻主题,又迎合主题的最高明之处。这和以金庸为笔名在小报胡乱编撰武侠故事来养家糊口没有区别,但是比查良镛不知道高明多少倍。因为一个是玩文学上搬砖头,一个是通过这本书多少还寄托点自己隐藏心底的性格取向。实际就是这么简单的逻辑。
再说“小说的流传成了当时社会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之谚语”的说法,更是颠倒黑白的无稽之谈。从丑的一面说,与《官场现形记》和《厚黑学》为社会提供注视点,使社会意识更垃圾有什么区别。如果拿到正堂论策,又可谓是“半部论语治天下”之传说的翻版。总是在社会教唆这种自以为情商很高的社会治理观念也一定总是会和科学发展,信仰多元化和谐之间的冲突格格不入。何谈人类福祉,何谈社会和谐。都一个门钻历史缝隙,投机取巧,何谈保家护国,更何谈科学进步和英雄辈出。
我的新发现,我国的翻译家们确实功高盖世。看了很多有数的国外名著,也确实长了不少见识,也得了许多新的感悟。但是我感觉都不如翻译家们写的《译本序》。这些国人真的是在和世界交流,在向那些思想影响力分量很重的人类思想大家学习。我是深有体会的,这些《译本序》几乎要把翻译的书不知道读了多少遍,而且读的很透。我仔细看这些《译本序》后,主观上也时常依线索对号入座,看书就轻松许多。但也不是在这种诱导中真的就丧失独立的思考。这也是最关键的。真正的笔力和文采精华浓缩的巨匠应属于我们的翻译家们。真得衷心地感谢这些人,是他们给我们打开了睁眼看世界的窗口。
粗略地看了《红与黑》,这些读后感还是感觉认知肤浅,有点草率。也没看够,以后再仔细品读,有了体会一定还要续写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