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抹沧桑》读后感1000字

读后感大全发表于2019-10-18 08:57:00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一抹沧桑》读后感

无意间发现这本书,书名引起了兴趣。看着印刷的字大小合适,排版简单大方。就取了过来读。
很意外,作者是一名公务员。但了解他的出生经历,也能理解他为何会写一本这样的书。那是一种故土情,乡土情。从农村走出来的人,尤其曾长期从事农事劳动的人,更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如同我现在,看到雾霾天就会想到小时候蓝蓝的天上朵朵白云飘;清清的河水梳理着绿绿长长的水草;细细的石子柔柔的红沙在水底,赤足踩上去很舒服;秋天傍晚晚霞辉映着袅袅炊烟,寂静的山村宛如仙境……。童年的许多乐趣:捕鱼、钓鱼、摸螃蟹、网蜻蜓、扒香地瓜、狗爬式游泳,以及许多劳务:割草、喂鸡、放牛、栽秧、打谷、割麦子、点豆子、扯花生,都取自大自然,因而有了许多意趣。我们跟随祖先传承几千年的农耕生活沿续至今,虽有许多辛苦,但现在改变了许多,失了很多兴味。
经济的发达促进了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生存理念。正因如此,反观《一抹沧桑》让人很亲切,也可以启发人们对现在生活方式进行反思。
作者从着重写了7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的西部农村变迁,间或写个别人时跨越年代追溯历史,也展望未来。应该说,这本书总体写实,但,有一点与我生活的地方不同的是,他没有写出农村的艰辛,直到80年初期,西部地区并没有达到温饱线。直到1982年我们当地才通上电。70年代自行车是奢侈品,但反观作者所处的地方,似乎比较富足,生活温柔而舒缓,除了肚子饥饿外没有什么大的悲苦。完全没有书名的沧桑感,倒是同一时代的《平凡的世界》、《活着》更是沧桑得多。当然也可能是地域差别,但综合来看陕西带应该比四川眉山一带自然条件恶劣一些,我所在的故乡算得上鱼米之乡。
回到正题。让我最感动的是作者成功塑造了一个踏实肯干、精于农事、善于经营、务实低调、不苟言笑、胸怀宽广、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人格高尚的老农形象老五。其中一个细节很能说明他的性格:大集体时,有一年天旱,老五动员全家人在自留地保墒,结果集体的玉米颗粒无收,自家自留地丰收。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务实的人,无论别人说什么、做什么,他都不受影响,一心只按照自己的谋划去做。做得好不显摆,还时不时接济一些贫困的人。既精谋划,又大仁大义。老五一生坎坷,经历民国动荡的年代,新中国解放一穷二白,土改、大炼钢铁、文化大革命等各种运动,从集体所有制到土地包产到户,这个时代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大变革、大动荡的缩影。他是同时代农民中的杰出代表。
作者娓娓道来,很注重细节的描摹:塬上春夏秋冬四季变幻,时令节气更替,风土人情的描绘,花草河流树木,无一不是细腻入微,更是塑造了一大群个性鲜明的人物:民国小官叙伦、传奇人物麻娃、革命人物俊明、风水先生智亮、社会渣滓冰娃、混世魔王栓栓,老顽固老六、民办教师醒民、苦命女人小琴等等,甚至很多小人物的描写也不满足于一笔带过,而是交待了前因后果,不知道是有意呢无意,有一种宿命论穿插其间。如老五爱惜土地,土地不负他,种瓜得瓜;前儿媳自作孽的小芸和她爸老十;解放后叙伦逃避制裁,一路西行,历经磨难自学成才;化肥厂厂长洪发及他的儿子侄子们,副厂长及他的儿子儿媳等人物的命运,无不揭示作者试图通过小人物的命运提示宿命论,冥冥中自有天意。
作者描绘的正是社会处于巨变时期,人心浮动,社会动荡,经济萧条,个性受到打压,集体至上的年代。最能揭示人的本性,灵魂性、自私性、功利心曝光于世,土改斗争、集体伙食、集体劳动,都能使人的本性得以暴露,但在任何时代任何环境,吃苦耐劳、顺应时代、不骄不躁、心系他人、做好自己方可永立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