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1000字

读后感大全发表于2019-07-04 08:38:32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

题记: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记》
   把学生的思想范围在狭小的圈子里,教他们像号子里的囚犯一样,听不见远处的风声唱着什么曲调,看不见四周的花木显着什么颜色。这样寂寞和焦躁是会逼得人发疯的。
                                                   ——叶圣陶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作为教育家的叶圣陶,从1912年2月6日在苏州言子庙小学任教到1988年2月16日去世,从事教育工作76个春秋,其中约一半时间从事实际的语文教学工作。他教过小学和中学的国文、大学的“写作”、“基础国文”、“新文学”以及“中国国文教学”等课程,在成都四川教育科学馆专任研究员两年多。就是到了晚年,他仍不遗余力地为推进我国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及语文教师的素质矻矻以求,发表了诸多极其精辟的见解。
    从横的方面来看,叶老的语文教育观涉及到语文教育特别是学校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诸如语文的目的论、性质论、教材论、教法论、教师修养论等等,这些论述现在读来仍然令人耳目一新。但他的这些见解并不像许多中外教育家那样通过一部或几部论著系统地加以表述的,而是散见于他70多年所发表的大量讲话、论文、序跋、书简以及各种语文读物的“编辑例言”之中。从他的煌煌千余万言的著作中看出了他在语文教育探索中所走过的轨迹,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贯穿于他的整个理论体系的始终。可以说这一论断是叶老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也是极富原创性和个性的教育哲学思想,堪称中国教育哲学和语文教育理论的经典。这一核心思想揭示了教学的本质,而且建构了完整的教学概念。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而是一种教育思想的高度提炼,其主旨就是正确地处理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在教师强有力的引领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从宏观上说,叶老提出了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即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引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17页,后凡引自此书,只标明页码)从微观上来说,教学的过程实质就是通过“教”逐步达到“不需要教”的过程,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是通向“不需要教”的具体步骤。比如,大到一篇文章,小到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的学习,最终都要达到由学生自己能够独立来完成的能力。教师的任务就是“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之,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第725页)这种能力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教师必须树立长远的眼光,从教学的点滴做起,时刻为这种理想的境界做准备。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贯彻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使“学生逐渐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第471页)叶老这一教育思想的深刻之处就在于:教育不为过去,不为现在,而为将来。说白了,教师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乃至未来——“为孩子将来的生存做准备”(柏拉图)。对此,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你研究在所作的工作跟要取得结果之间的联系,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今天把种子播种到修整得极好的土壤里去,却远不是明天就会长出幼芽的。今天所作的工作,在许多情况下,要经过若干年才能对它作出评价。这是教育工作的非常重要的规律之一。它要求我们始终以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给教师的建议》115页)”      

    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可以说与叶老的教育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说明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耐心陪伴,静待花开。同时,教育又是发展人的心灵的工作,是促进人生命成长的过程,而不是只看考试的分数,学生将来要靠能力来生存,所以,我们的教育决不能带有功利思想,要把提高学生的能力作为重点来抓。时下,我们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推动教学改革,寻找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实现的方式,就是要求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要树立长远的眼光,从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独立学习做起。如果说,在这条改革的路上要找到一个理论支撑的话,那么,“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仍不失为一条很好的准绳。同时,我们也不难把握,叶老语文教育思想的根本精神与当前正在开展的课程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