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理想国》读后感1000字

读后感大全发表于2020-03-23 14:00:01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第1篇】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阐述其政治哲学思想的一部巨著,是西方政治哲学的开山之作,是西方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之一,书中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哲学、伦理学等多领域问题,很多学者比喻说这是一部一辈子都可以研读的书。书中每个章节都充斥着柏拉图的哲学智慧,同时表达了他理想的政治王国。每个人读《理想国》都有自己的感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初读本书,对文中正义、城邦建设及政治体制等概念和论述印象深刻。

  本书开篇就讨论何为正义,对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进行了讨论。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等众多学者以对话形式就何为正义进行了激烈的交锋。苏格拉底对“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并进行了反驳,从而提出正义的概念。柏拉图从中引伸了城邦正义,他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首要原则,将城邦定义为 “每个人务必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做好自我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任何人都要服从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应当让位给城邦正义。从柏拉图关于正义的定义可以看出,他所谓的城邦是不是公平民主人人平等的城邦,他的城邦是每个人都有相应的级别职务,具有等级区分,由此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因此他所谓的正义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同时他认为只有拥有正义的城邦才是理想的城邦,并提出建设理想城邦需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生产者阶段;二是辅助者阶段;三是统治者阶段。

  柏拉图还提出了“政治家就应为哲学王”理念。他认为在理想城邦之中,应由拥有知识的哲学家担当统治者,并称之为“哲学王”。柏拉图认为只有政治家是哲学家才能明白什么事真正的正义,而能够让国家秩序井井有条。柏拉图通过阐述什么是不正义的城邦和不正义的人,并从历史和现实中对政治体制进行划分,他将政体分为五种,即王者政体,民主政体,暴君政体,寡头政体、僭主政体。详细讨论了后四种政制的更迭原因和形成过程,认为这四种政制都是不正义的,从而总结得出哲学王统治的政体才是正义的,因此他认为最好的政体是哲学王统治的政体。哲学王是政治家,具有比普通人更加智慧的政治理念,所有哲学王的使命是建立城邦,颁布法律,管理城邦。柏拉图的思想主要受历史及社会环境等条件制约,无法摆脱其束缚,希望通过哲学王,一个完美的政治家,以贤德治国,从这方面理解他的思想具有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一个完美的人,所以他的梦想是一种理想,甚至是遥不可及、无法实现的梦想。

  《理想国》被誉为西方第一部政治学著作,柏拉图详细论述了正义,城邦,政体等主要政治主题,并描绘了一张理想的政治国王画像,带有乌托邦的色彩,又有了阶级国家的味道,对西方政治具有巨大影响。我通过研读该著作,初步了解了柏拉图思想,日后将继续研读柏拉图相关著作,深入学习西方政治思想。

  【第2篇】

  《理想国》作为柏拉图的遗世著作,不仅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作,也是我们接触哲学必不可少的营养之作。

  《理想国》开篇以正义争辩入题,借助其他人的悖论引出柏拉图自己的看法。何谓“正义”?每个人对正义都有自己的看法。有坚持各自的分工,坚守岗位是正义;也有说智慧勇敢是正义;有说全面的善意的城邦就是正义。而柏拉图一一予以反驳,不断地疑问,引出了相悖的论点。其实这也暗藏了辩证法和归谬论。这种炉火纯青的辩论手法在整个理想国中贯穿。

  究竟什么是正义?柏拉图并没有直接告诉大家,而是层层深入之后找到自己的论据,再提出自己的论点。在《理想国》中,正义不仅是个人的问题,还是一个城邦的问题。城邦跟个人的灵魂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正义的城邦是理性的,个人分工明确,妇女儿童共产,而最重要的是需要一个哲学王。哲学王以哲学治城邦,让整个城邦能在哲学探究中成就正义。

  而整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妇女儿童的问题,不可不说,柏拉图尽管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哲学大家,但是身在古希腊还是有其局限性的。而这本书的局限性就在于其对待妇女儿童的问题上。柏拉图式非常看重儿童的公平和教育的。他提出妇女儿童共有,可以共同享有城邦的资源。但是这样完全将妇女儿童当成了一种附属品的态度,局限了其对妇女作用的正确估算。他不将妇女当成一种完全的客体,而是当成一种贵族政治的统治需要,这也表现出他对贵族生活的渴望。众所周知,柏拉图式一个落魄贵族。

  而最能体现其对贵族生活的向往的,就在于他提出的哲学王的理论。其实,一个拥有哲学思想的王者,就是他自己的化身,他渴望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治理这个城邦,治理自己理想中的城邦。而这种统治的基石便来自于他的金属血统理论。这种理论完全统治了整个城邦的思维。

  【第3篇】

  伦理是哲学与信仰的实践。柏拉图在建立了理念形相的世界之后,认为理性当驾驭物欲,勇气与激情应为理性的目的服务,并提出了人的四项品质:

  智慧——深谋远虑之道;勇气——知道什么是值得敬畏的,并且面对威胁利诱都不改变自己的信念;克己——对欲望的节制;正义——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不作非分之想。

  在此基础之上每个阶层也有着相应的职业道德:农夫工匠的道德是本分,战士的道德是忠勇,君主的道德是践行真理,领导国家。The States are made out of the human natures, and which in a figure turn the scale and draw other things after them[注](公民的本性决定城邦的一切),有德行的公民因彼此需求不同,聚在一起,各司其职,这样建立起来的社会便是理想国。柏拉图自己承认,这是天上有地下无的国度。虽然希望渺茫,但是通过改造现有城邦,使之无限接近理想国是可行的,最为关键的一步,便是教育。

  教育是建立理想国的“核心技术”,其目的正是从孩提时代起,在学生的心中树立对真善美的热爱,引导他们学会节制自己的贪婪嗜欲。要将现实中的城邦改造成理想国,只有对其公民的子女进行隔离教育。柏拉图理想化的教育有着捏造神话、价值观灌输、洗脑的恶劣的一面,也有着直到今天来看也是比较完善的培养思路:The education has to pisions, gymnastic for the body, and music for the soul. (教育有两个方面:勤健身以锻炼体格,通音律而陶冶情操。)体操与音乐,前者给人以勇气,后者将人引向理性。工匠、战士和哲学王皆是优良教育的果实。The direction in which education starts a man, will determine his future life(儿时之教育将决定其一生),接受了理想化教育的继承者将担当起建立理想国,并依照他们受教育的方式教育他们后代的重任。至此,理想国的大门已经敞开:它理论基础是神的道德准则与不朽灵魂,现实途径向下一代灌输哲学与伦理的信条。

  成也教育,败也教育。一个完善的理想的国度,也会因其教育的疏失而蜕变为贵族制、民主制乃至最糟糕的僭主制。当教育出现偏差,人对财富与权力的野心不但未被束缚,反而被激发,那么当这一代人长大成人,只顾升官发财,而将道德与审美弃之不顾。一个人人酷爱财富与权利、沉溺于物欲享乐的社会必然导向混乱的风气与低劣的文化氛围——wealth is the parent of luxury and indolence, and poverty of meanness and viciousness(富户多纨绔,穷乡出刁民),这样的风气造成的世俗的原则又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政治,统治阶层只顾谋取私利,公民必然要遭受各种的痛苦与不幸。

  然而教育无法脱离社会环境而存在,雅典学院永远无法培养出整整一代的希腊人,让他们去建立那天上的国度。社会最需要善于攫取金钱与权势的工匠或智囊,学校的任务就是量产这些工匠智囊,至于德行与人格的塑造,无非是随行就市,向学生灌输些符合他们社会角色的的观念。

  理想终究是理想,哲人提出的伦理要么背离人性,要么被人性改造,化作某个阶层的人头上的光环,成为他们满足贪欲的借口。主流价值观念的神坛上总要有那么个供人顶礼膜拜的塑像——神、君主、金钱、科技、劳动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唯一不变的是利益驱动下的价值观宣传。

  其实,乌托邦本是闪烁着高尚理想的词汇,哲人不忍目睹种种的狭隘、卑劣、愚昧及其造成的物质匮乏与精神荒芜,才有了理想国的构想,希望改造他们的同胞。只是大众不愿也不能背弃自己的兽性——也正是这兽性书写了人类历史,创造了今天的生活。所以,乌托邦这本应栖息于云端的天使只能供某些精神洁癖者仰望,她若要插足凡尘,难免被世人一把按落在下水道里,慢慢腐臭。

  【第4篇】

  最早知道柏拉图,和大家一样,在初中历史课上,真正接触柏拉图著作,是几年前某日下午在成都市图书馆无意间粗略翻阅理想国一书,当时读起来很是觉得生涩拗口,越看越觉头疼,于是只草草看了开头几章。

  前几日,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不跳出舒适区,你看再多的书也不会有长进!》。文中这样讲到:读书一般可分为三个区,舒适区内,阅读者阅读毫无难度的读物,虽处于心理舒适的状态,但进步缓慢;伸长区中,阅读者阅读有一定难度的读物,感到某种程度的不适,但跳一跳还是够得着,理解力提升明显;恐惧区里,阅读者阅读难度过大的书,由于超越能力范围太多,感到严重不适,难以卒读。很多人都只愿意待在舒适区和伸长区,不愿意去挑战恐惧区,读完此文,自己深受触动,决定去攻克一些超出自己理解能力的书。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本周选择了《理想国》一书。很遗憾因为时间问题,这周只读了前三章,主要讲时下流行的关于正义的辩论、城邦的正义和城邦需要什么样的统治者和护卫者等问题。感触最深的是作者讲评判统治者和护卫者的大纲(详见上面摘抄),放在今天也是适用的,任朝代更迭,时光荏苒,真理是永恒不变,亘古通今的。

  有人说,二十岁读柏拉图和四十岁柏拉图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相信以后的岁月时,还需要不断的从柏拉图的书中寻找“本心”(君子务本),因为柏拉图的智慧实是几千年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葩,是哲学这个皇冠上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