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乡土中国》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发表于2020-02-08 17:04:24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最初接触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在偶然间看到的“差序格局”一章,那时读来觉得颇有意思,其语言简洁明了,又不缺乏生动,使人读来兴致盎然。

  这十四篇不长不短的论文,每一篇都给本人带来了一种恍然大悟之感——那是一种对司空见惯的情景的合理解释,平日里总有这么一些感觉,却又描述不出的东西,在费孝通先生笔下被揭开迷雾,一层层地剖析下去,最终让人有“哦,原来如此!”,茅塞顿开的喜悦。

  费孝通先生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广大读者展现出“乡土中国”的本来面貌,其文字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却又不刻意舞文弄墨,在让人看得懂的基础上又多了说服力。

  《乡土中国》中用的例子都是源于现实的,使人有更为强烈的代入感。如在说乡下人“愚”的时候,费孝通先生用了乡下人躲避汽车的一幕进行解说;在描述中国人“家庭”的概念时,和西洋人做了一个对比,来体现“家”这个字的伸缩范围之大,同时也挑明了中国人“差序格局”和西方人“团结格局”的区别。

  明白了这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规范之后就可以明白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问题了。中国的”私“就好像”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对于中国人来讲,私和公是相对的,因为在差序格局里,站在不同的圈子上看,公和私是会转换的,这也是我在差序格局中了解比较深刻的一点,对我而言很有启迪。

  书中对“仁”这个道德要素的解释也是很有趣的一个点,“《论语》中对于仁字的解释最多,但是也最难捉摸。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给仁字明白的解释,而另一方面却又有‘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屡次对于这种道德要素‘欲说还止’”。孔子虽然多次否认别人定义下的“仁”,但当他积极说明“仁”的含义时,却又退到了“克己复礼”“恭宽信敏惠”的私人道德层面。可见,“仁德”在弹性极强的中国乡土社会并没有一个笼统的概念。后面作者在举例的时候,也举了一个关于朋友父亲贪污的例子,无比真实,同时也很好的体现出“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这一观点。

  作者对“礼”和“文明”的区分也让人耳目一新,平常人们都会觉得,讲礼仪即是有文明,费孝通先生则用鲜活的例子如“火烧遗孀”“杀人完成成人礼”等野蛮血腥的礼仪来否认人们的观点。

  乡土社会运行的过程就是欲望不断得以实现的过程,欲望的实现是乡土社会运行的内容。乡土社会中的欲望的已经自然和文化的筛选,契合人类客观生存条件的欲望才会成为文化的一部分而得以积累。从“欲望”到“需要”,就是从自发到自觉。乡土社会是自发的,缓慢变迁的,也是稳定的;现代社会是自觉的,快速变迁的,也是不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