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读后感集锦
【老师的话】
寒假前夕给孩子们布置了三本必读书目,同时鼓励学有余力的孩子可以读更多的书,经常练练笔给自己创造机会,这不,我们班有几个孩子除了读老师推荐的必读书还读了《海底两万里》。《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凡尔纳三部曲”(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的第二部。小说主要讲述了博物学家阿龙纳斯、其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一起随鹦鹉螺号潜艇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事。
《海底两万里》是儒勒·凡尔纳的巅峰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他将对海洋的幻想发挥到了极致,表现了人类认识和驾驭海洋的信心,展示了人类意志的坚韧和勇敢。在小说里,凡尔纳借尼摩船长之口表达了对海洋的赞美和热爱:“我爱大海!大海就是一切!它覆盖着地球的十分之七,大海呼出的气清洁、健康。大海广阔无垠,人在这里不会孤独,因为他感觉得到周围涌动着的生命。大海是一种超自然而又神奇的生命载体,他是运动,是爱,像一位诗人所说的,是无垠的生命。可以说,地球上最先形成的是海洋,谁知道当地球消失的时候最后剩下的会不会还是海洋呢!大海就是至高无上的宁静。”凡尔纳为读者构造了一个奇幻的海底世界,在这里,有变幻无穷的奇异景观和各类生物。在尼摩船长的引领下,进行海底狩猎,参观克雷斯波岛海底森林,采集印度洋的珍珠,探访海底亚特兰蒂斯废墟,打捞西班牙沉船的财宝……种种险险象环生的情节显示了人类顽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展现了人类不懈的开拓精神。他提出了开发深海的可能性,鼓励人们去探索深邃的海底世界。
《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科幻小说,科学性是它的一大特征。教授阿龙纳斯一行在被尼摩船长控制之初,面对潜艇这一人类的伟大杰作,阿龙纳斯竟然不顾人身安危,暂时放弃了从鹦鹉螺号逃走的念头。他劝阻鱼叉手尼德·兰德说:“这艘潜艇是现代工业的杰作,要是没有见到我会感到遗憾的!因此你要保持冷静,尽量仔细地观察我们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多看看。”
来看看我们班孩子写的读后感吧!
1.科学创造未来
——读《海底两万里》有感
海门区证大小学六(2)班 沈文泽
自古以来,人们都对天空、大海等一切未知的地方充满想象,海底是不是有怪物?是不是有不计其数的财宝?想要探索这一切的我,翻开了凡尔纳的巨著《海底两万里》。
图片
这是一本将科学和幻想融为一体的经典之作,主要讲述了“我”、康塞尔和尼德兰因为意外而坐上了尼摩的“鹦鹉螺”号,在海底生活的故事,其对环境的描写和对人物的刻画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这一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人就是尼摩船长,他似乎很奇怪,时好时“坏”。在“一颗价值千万法郎的珍珠”这段故事中,他救了一个为了生计被迫下海捞珍珠贝的穷苦人民,并无私地送给了他一颗珍珠;而在“大屠杀”这段故事中,他又是那么凶狠残暴。目前来看,不可能用双重人格来解释他的行为,毕竟一个能打造出水下潜艇又几乎完美的人不可能有精神问题,在我看来,他好比似古代的侠盗,仇恨富人、保护穷人。在文中并没有确切写出他这样做的动机,但有千丝万缕的线索,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不同的理解。
在写人物的同时,《海底两万里》也描绘了栩栩如生的景色,巨大的珊瑚森林、恐怖的大王乌贼……这不都是我们的幻想吗?海底是如此的美丽,现在有些人却不断地往里倾倒垃圾,再这样下去,海底终有一天会堆成垃圾山,这让人是如此地心痛!
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想象基于科学,科学又加想象。虽然作者的经历是假的,但精确的数据和地理位置给人乱真的感受。尼摩船长用海底的纤维制底,用电能制成威力巨大的子弹,他船上的设施全部都是大海的产物,虽然目前的科技水平达不到那样,但总令人不能不信。
总之,这是一本优秀的科幻小说,画面描写生动、人物刻画深刻、内容蕴含哲理,令人掩卷之余还有无穷的回味。
(老师评点:小作者善于提炼书本的主题:科学创造未来,能遵循写读后感的一般步骤:内容介绍、谈人物、谈写作特色,还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科学的看法,实属一篇 很不错的读后感了。)
2 科技带我翱翔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听名字,就知道这书一定很无聊。《海底两万里》,一看便不是我喜欢的书的类型,我更是不会好奇里面的内容,若不是妈妈的“好说歹说”,我怎会买这样一本看起来如此枯燥的书。“忍耐一下,你是为了完成你妈的任务,你必须看这本书,不管它有多么糟糕。我这样对自己说。
就这样,我翻开了第一页······
故事开始于1866年一件闹的满城风雨的怪事,当时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怪物,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接受邀请,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他不幸落水,才发现这怪物不是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艇鹦鹉螺号”,船长尼摩邀请他们开始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之旅。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经历了各种险情。最后,到达挪威海岸时,不辞而别的阿龙纳斯将海底的秘密公之于众。
书中人物寥寥,有名有姓的只有几个。但就是这么几个人,一艘潜水艇,一个神秘的船长尼摩,一个学富五车的科学家,在各种探险历程中,在将近一年的时间中,纵横海底两万里,为我们演绎出一个个故事,展现出一幅幅惊险刺激画面,海底墓地,珊瑚谷,巨型章鱼…描述了他们周游各大洋的冒险经历,故事曲折惊险,引人入胜,画面多姿多彩,气象万千。
当我看完这本书后,完全被曲折惊险故事“臣服”了,从认为是一项任务变成了一种享受,从认为糟糕变成认为有趣,从不喜欢变成藏书之一!
(老师评点:小作者把自己不喜欢看科幻小说到喜欢看的心路历程写了出来,彰显《海底两万里》的艺术魅力,这样的写作铺设叫做先抑后扬,小作者已经能深谙此道。
3 书香伴我成长
——读《海底两万里》有感
郭伊琳
为了响应国家“就地过年”的号召,在上海工作的爸爸妈妈没能回来过年, 在这个些许冷清的寒假中,是书籍给我黑白相片式的生活染上了色彩,尤其这本《海底两万里》更是带我潜海探险,打开了前所未有的新纪元。
第一次看法国作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小说《海底两万里》是三年级的时候。当时姐姐每天都捧着一本厚厚的书尽情阅读,书籍上的图案丰富极了,各种各样的鱼,湛蓝的海洋,让我幼小的心灵充满了好奇。一次,趁着姐姐做作业的时候,偷偷跑到书房,翻看着那本让我好奇已久的书。那时哪懂得什么光的折射,水压,海沟这些知识,只顾着看那五颜六色的插画,对于那些文字只是粗略地扫一眼便翻下一页罢了。
这个寒假,我有更多的闲暇时光,我又重拾这本书,一读就一发不可收拾。我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里面的人物性格,我不仅仅去关注了主人公,同时对于那些不起眼的小角色也去慢慢的尝试去解读他。
我十分喜欢阿龙纳斯教授这个人物,他思维敏捷,头脑清晰且学识渊博。更重要的是,他十分的热爱科学。众人皆说:没有什么事物比能自由自在的美好生活更值得令人向往了。可他却不一样,他热爱科学却胜过对自由的向往。这让我意想不到,读书时经常能读到向往自由的文章,大人们也总是会说这种向往自由的话,也因此,在我的世界里,自由比任何东西都重要。这种想法十分的大众,可阿龙纳斯教授却独具一格,这让我想要深入了解他的心情更迫切了。同时,这也告诉我:人们总是跟随大众,太容易随波逐流了,没有自己的思想,别人做什么就跟着做。
但直至今日,我最欣赏的人还是尼摩船长。他是个谜一样的人,性格阴郁却富有同情心,讨厌陆地,但却学识渊博,机智勇敢,不屈不挠,带有浓郁的神秘浪漫色彩,让人不得不被他吸引住。谁能想到,一个海盗,会因自己同伴的死而伤心流泪。他收留一切讨厌陆地的人,并常常将自己的财宝赠予那些穷苦的人民。虽然他十分的不信任人类,但在南极极度缺氧的时候,他仍然将最后的氧气瓶给了阿龙纳斯教授,这令我大吃一惊,在我的认知里,海盗往往是那种蛮不讲理,横行霸道,粗鲁且狡猾的人。因为尼摩船长,让我对海盗的态度大大改观,并且重新去定义这个词。也是他告诉了我:不要因为世俗的偏见,群众的态度,职业的不同,而去随意定义他人。不是所有的海盗都是坏的,不要因为群体的认知而让自己失去分辨的能力。
但尼摩船长吸引我的地方,不仅仅是他的优秀品质,也不仅仅是他的机智勇敢,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那就是——恒心。他意志十分坚定,即使是在各种困难的阻拦下,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坚持了下来,从未放弃过自己想要穿越海洋的伟大理想,但最终还是为了完成自己理想而丢失了宝贵的生命。很多人都说,这不就是傻吗?怎么可能可以穿越海洋呢?海洋这么宽,这么广,他还要去,不就是活该吗? 但真的可以这么说吗?不,不可以,明显不能。我认为,尼摩船长的死是值得的。他身为一个海盗,怎么会不知道海洋有多凶险,旅途有多长,路上有多艰难。他知道,他全都知道。穿越海洋是非常难办,但这是他的理想,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去努力,即使最后没有成功,但也拼尽全力,他死的有价值。
我没有内德兰德极端狡猾,但同时也没有他的执着坚持;我没有孔塞伊的经验匮乏,但同时也没有他的勤劳忠诚。 当时的自己,只是羡慕两个主人公学识渊博,能经历如此丰富多彩的海底之旅。章鱼恶战、氧气危机、土人围攻等等故事情节使我惊心动魄,同时又对人物的勇敢机智赞叹不已。也是因此,《海底两万里》这本世界名著成了我在寒假中翻开次数最多的一本书,我对它爱不释手。 我至今还是不愿相信《海底两万里》是一本科普书,因为它真的教会了我很多很多。如果你在半夜起床,看到我的卧室灯还亮着,那一定是我在畅游海底世界。
(老师点评:小读者切入点非常新颖,从寒假的寂寥用书籍来打发时间给了更多孩子一种启示:书籍永远是抚慰心灵的朋友。她还很好地将二年级读《海底两万里》和现在读这本书做了对比,明显看出现在的思想更加深邃、更加睿智,对书本人物的剖析更加深刻。读书使人变得更加聪慧,愿更多的孩子爱上阅读、爱上生活!)
4.探寻神秘的海底世界
——读《海底两万里》有感
杜嘉慧
《海底两万里》整本书都具有强烈神秘色彩,那股色彩一直萦绕人心头, 使我捧起这本书就酣畅淋漓地阅读下去。读完之后,掩卷沉思,总想说些什么。有时候感悟这个东西,零零散散的,碎影迷离,我悄悄地收集,化作束束阳光,就像鲁迅在《好的故事》中写的一样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
好的故事一般有个吸引人的题目, 你看书名——《海底两万里》多么吸引人的眼球,谁能在海底行驶两万里?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爱因斯坦曾说:“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相对于浩瀚无垠的宇宙人是极其渺小的,但是有了探索的欲望,才在未知领域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紧紧抓住读者好奇的心里在这部作品中,他将对海洋的幻想发挥到了极致,表现了人类认识和驾驭海洋的信心,展示了人类意志的坚韧和勇敢。
鲜明的人物形象是《海底两万里》的重头戏,这本书的人物形象刻画得丰满鲜明,他们不在现实生活中,给人一种朦胧的距离感,但正是这种距离感使得作为读者的我对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尼摩船长是小说里的主人公,他是个有正义感的反抗英雄,他对民族压迫和殖民主义极端痛恨,向往民主与自由。反抗失败后的尼摩选择了归隐大海,但是在这本书中,我偏爱的是一个看似渺小的人物一一孔塞伊。他性格温和,心胸宽广,愿意帮助每一个人,此为仁,也为义;在紧急时刻,不丢弃主人,愿意以身保护,此为忠;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也有人贴近人生活的小缺点。
这本书的情节发展,给我一种跌宕起伏的感觉。海底与鲨鱼搏斗的惊险,遇到没有氧气时危急,指挥镇定的临危不乱,感受海底生物的奇特魅力……立体的情节脉络分明,层次清晰,采珠人的悲惨遭遇更是震颤我的心灵,似乎让我洞察到为何船长要断绝与大陆的联系。难道他只是一名富家子弟想浪荡?然而并不是,我觉得他极有可能是对人世间的凄凉,所绝望。采珠人如果没有他的相助,恐怕已经葬身鱼腹。他不是无情者,他永远站在被压迫人们的那边。这让我产生一种疑虑,是不是那时候人们已经忽略了底层人民?把他们当成一种残次品,他们一直追求着美好物质生活,却已经不知道被压迫人民的模样,这似乎是一种警醒,然而我也不希望这种警醒一直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出版后争议很大。原因在于他超前的科技水平,是与那个时代完全不符。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想是这本书的作者儒勒·凡尔不仅有广博的科学知识,更是对未来科学的一种展望和期许!
(老师点评:杜嘉慧的这篇读后感视角独特,从《海底两万里》的书名、人物形象、情节发展来谈自己的阅读感受,不仅深化了对书本的理解更是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尤其在品析人物形象时独辟蹊径选择了小人物孔塞伊,可见小读者是很有想法的,而且看书也是颇为自己。我非常欣赏这样的阅读态度,这样才能汲取书本的精髓,与书本共呼吸、共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