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信息简史读后感1000字大全2020年

读后感大全发表于2020-12-08 14:50:01归属于读后感范文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信息简史的作者运用十分诙谐的语言,通过各种所见所闻的故事,将每个时代的发展历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或工具或技术或理论——向我们娓娓道来,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信息简史读后感,供大家阅读和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信息简史读后感1

  不可否认,“世界本质是物质”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模型。正是基于这个模型的适用性,我们才能创造出许许多多以前想象都想不到的创造发明。然而,这个模型虽然有用,但无法被彻底证明的。不过正如笛卡尔那句著名的句子:“我思故我存”,我们不能确定存在什么,我们能确定的是我们能思考这件事。思考这件事,不仅包括思考的逻辑运转,还有外在信息的接受过程——我虽然不能确定眼前的事物是否是真实的,但我唯一能确定的就是“眼前事物”这一信息。世界本质若是物质,由于物质的存在无法被直接证明,但世界本质若是信息,信息的存在是能被我们直接证明的。不过这里的论证还并没有触及到“本质”问题的核心,本质的地位并不需要被直接论证才能确立;另外这里还有一个循环论证,正是因为信息被定义成“消除不确定”的存在,因此能消除了不确定的信息当然能被直接证明。因此,1948年《通信中的数学原理》“比特”的提出并没有给出一个真正的答案,因为它徒有答案之名,没有答案之实;

  真正给出解释的是系统科学蕴含的哲学思维。系统科学对于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提出了“涌现”这一概念,之所以用这个表示突如其来意思的词,是因为我们无法解释低层次到高层次过程中意义出现的过程。打一个比方,我们了解了砖的各种成分、性质,但我们无法用其解释由砖构成的建筑的迥异的功能与差异,比如给人的视觉感受上的差异,砖到建筑就是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变化。传统科学思维认为既然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我们追根溯源的了解构成事物最底层的构造,再一步步推算上来便可了解世界整体的构成,这是一种朴素的“构成论”的思维,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也是这个思维范畴中的产物;但系统科学指出,我们无法做到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跳跃(之所以不能,是因为简单事物能通过混沌现象变得不可演算),就好像我们了解了吉他上每根弦对应声音,也无法因此进一步思考出“和弦”会给我们带来的全新意义。因此,就算科学能摸清“宇宙的琴弦”,但也无法因此解释琴弦之上的无限可能的世界。因此“世界本质是物质”这个模型,虽然具有普适性,但这种普适性也有其局限性,难以让物质真正成为所谓的世界的本质;

  那信息真的当得起“世界的本质”吗?“本质”这东西,很难捉到。因为想在万物中找到共性与运作机理,很可能只是找到一个循环论证的名字。不过我们不妨这么想,所有客观存在的东西都必须有观察者,而构建存在的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外在还涉及到观察者。世界的构成是多种信息定义演算而成的,比如世界本来没有颜色(颜色这种存在可以参考演化心理学上的解释),有了人才有颜色,颜色的产生不仅涉及到人,也涉及到外在的世界,而其中不变的就是“信息”。上面的思考还都是站在人的角度下对一切的反思,有人会说,我只想知道脱离了“我”的哲学的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我认为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因为万物无言。不过,信息是世界的本质,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人这种智能生物,还适用于其他智能生物,比如一种四维的存在,对于它们来说世界的本质不一定是物质,或许它们的有的哲学家会认为更高维度的事物(比如是物质加时间的物质运动空间),但有的五维的生物就会认为是更更高维度的事物(找不出能形容的东西,可能是我们人类无法想象的事物,但对他们来说确是很常见基本的),但无论在几维的生物世界里,信息必然是最基本度量世界的维度。信息可以说是量纲中的量纲,在度量世界的这个意义上讲,相对于其他笼统的概念,信息当得起所谓的“世界的本质”——万物皆由信息度量与构建。

  信息简史读后感2

  在这幅画卷中,非洲“会说话的鼓”引起了我的兴趣。这样一种原始而古老的信息传递方式,承载着非洲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蕴涵。尽管这种代表了非洲文化的传信方式的速度要优于“依靠脚力、束缚于地面”的驿站等传讯系统,然而在用我们现代的眼光去探究时,它有着不可弥补的缺陷。

  第一,信息量传递少。用鼓声传递信息,显然其所传递的信息量是极其渺小的。我不得不想象假如不考虑其他词汇发展等因素,而仅仅将现代我们一天所接收到的信息量用鼓声来传递,那么情况会是如何呢?或许一群非洲人不眠不休地击上几个月的鼓也未尝不可能。

  第二,传播范围受限。声音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传播到相对较远的地方,然而当绝对遥远的、超过一定传播范围的两方,如非洲的南端和北端,需要传递信息时,击鼓自然就不能适用。

  第三,无法留存。声音转瞬即逝,如果没有设备进行记录,那么我们是无法得到第一手资料的证实的。

  第四,同一系统内部无法保密。依靠鼓声传递信息在速度上固然要优于地面传讯系统,然而从另一方面考虑,信息的保密性又该如何保障呢?地面传讯系统有竹简封、木牍封、火漆封等多种保密形式,然而声音传播的介质——空气是不能加密的。因而当一群人载歌载舞、声音传达远方时,信息的内容也遭到了极大的泄露。第五,不同系统之间无法交流。鼓声所运用的特定语言、音素等都是该系统特有的,具有特定的意义,其他系统若不深入系统地学习是很难理解的。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

  尽管用现代的眼光去看非洲击鼓传信时,会发现其中的许多局限性。然而当我们反思现代的.信息系统时,却可以发现新的弊端依然存在。一对常见的矛盾便是尽管被海量的信息包围,我们却难以得到真正有用的信息。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更加适应碎片化阅读,现代媒体为了适应人们阅读的新特点便倾向于将信息进行“短”处理,而这些零碎的信息却很难使人们窥得事物的全貌。当这些信息无法给予我们有效的利用时,尽管数量庞大,却依旧失去了它作为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我们需要以目的为导向,将海量的信息进行检索和整合处理,逐渐还原出事物的整体信息。

  当然,我相信随着时代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如今的某些缺陷也会被新出现的技术所弥补,正如现代技术弥补了非洲鼓的缺陷一样。然而我们也不能否认,新的局限性也会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一直存在。

  信息简史读后感3

  《信息简史》由詹姆斯·格雷克七年磨一剑的著作,讲述了信息具象的存在,以及我们对信息的认知与研究。从非洲土著部落只有高低两个音的鼓声开始,一步步深入,解释信息不无悖论的本质。

  在阅读的过程中,作者应用到了许多的专业术语,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力求对信息的解释近乎准确,这是本书的严谨之处,其中詹姆斯对信息代表的选取也有所考究,以传统的鼓声开始,衔接密码学、麦克斯韦妖、信息论、模因和量子学等书展一部巨著,让一步“简”史厚了起来。

  在悠久的以前,我们就与信息遭遇着波澜壮阔的碰撞,如今,更是在爆炸般的信息时代中生存,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复杂、庞大的信息。虽然我们和信息紧密接触,但是最为世界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我们对它的解读可能并不那么完美,而香农的信息论,或许才是我们仔细了解、研究信息的开始,尽管它只有短短的几段。如果说科学革命让“物质”和“能量”占据了我们的世界观,那么自香农创建信息论之后的时代,“信息”已然成为我们世界的核心。

  经过大量的科学的转变,信息论的发展已经不再只是当初的含义,它在各个领域都有所贡献,但同样作为信息的一种,不能很好得分析,仅仅随着洪流前行,不免会碰到死胡同。这些发生过的事件都作为了一种信息,供后来人解读,但“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种《哈姆雷特》”,同样的信息,接受者的思想水平决定了信息的价值。

  村上春树说:“我的反应是以深刻内省和实证精神为坚实基础的,是作为暗喻的回声,是作为信息的游戏——同小孩子单纯的鹦鹉学舌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是那不一样的信息理解之一。

  大家常说,我们身处一个“信息时代”,现在又有所谓的“大数据时代”。但转念想想,我们对信息的了解有多么深刻,对大数据的含义有懂得多少。“信息”的概念很宏大,也很

  模糊,更是“碎片化”的存在,究竟以什么样的定义才能解释信息呢?而有这样的一本读物,从中可以学会作者如何找到一根金线,把一盘珍珠串联成精美的项链,同时我们获得了一次机会,一次提升,可以尝试深入浅出地把人类沟通的立体路线图清晰的构建出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事物,准确的说应该是信息。

  作为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学生,在许多人的想法中我是更与“信息”靠近的人,但我对信息的理解也是小学生的水平而已,因为它实在是抽象、混乱的,从格雷克的书中(第一次阅读),我也只是觉得:信息贯穿了人类的发展史,今天的成果是过去一点点积累而来的;我们正走向又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会有更多的事物与信息的发展密不可分。

  书的后记这样概括信息: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我们去向何方。

  而现在,写过的文字也成为了一种信息,存在于纸面上,对它的解读又会有怎样的不同?

  信息简史读后感4

  《信息简史》是作者耗费七年时间完成,对信息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概述。作者将信息发展史上很多关键节点,抽离出来做了详细分析。用充满趣味的语言和案例,讲述了信息的本质、信息的作用和怎样消除信息过载的负面影响。

  信息简史 作者简介

  詹姆斯·格雷克,美国最伟大的科普畅销书作家,毕业于哈佛大学。在《纽约时报》担任编辑及采访记者十年,并为《时代》周刊撰写技术专栏。曾陆续出版《牛顿传》、《费曼传》等书,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信息简史》刚一问世就被评为亚马逊最佳图书、《纽约时报》畅销书,拿下了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图书奖。

  信息简史 阅读收获

  信息的本质是什么?在人类文明中它是如何演变,又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信息是人对世界认知的碎片化呈现,维护着人类文明的完整性。在信息发展史上,它不仅被动记录世界,并且主动创造世界。从“会说话的非洲鼓”,到早期的分析机,再到现代电子计算机,信息的表现形式经历了无数迭代与变革。网络时代的到来,让信息负载的现象越来越明显。采取适当的措施,增强自身对信息的筛选能力,有助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信息简史》取材自著名科技作家詹姆斯·格雷克耗费七年的研究成果。他曾长期在《纽约时报》工作,多年来一直为《时代》周刊撰写技术专栏,是“混沌”、“蝴蝶效应”的提出者,他的著作《牛顿传》《费曼传》等都被翻译成了二十多种语言,畅销全球。

  《信息简史》带你回顾信息是怎样一步步推进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

  《信息简史》你将读到:

  “会说话的非洲鼓”是怎么回事?

  人类的认知结构和信息的碎片化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说信息不仅被动记录世界,还主动创造世界。

  怎样消除信息过载的负面影响?

  信息简史读后感5

  今天我看了一天的书,书的名字叫信息简史,我感觉特别意思。

  第一章:讲快速、远距离传递消息一直是人们的追求,有人发现非洲某个地方的人会用鼓声传递消息,就像人们的口语一样丰富方便。这启发人们用编码的方式传递消息,也就是可以把消息换成语言之外的另一种形式。摩斯密码正是这样一种信息编码,而且它多了个中间层-字母表。

  第二章:讲书面文字的发展形成。有了文字这一符号系统,人们可以组织语言、思想,有了历史、记忆。中文是已词为基本单位,有自己丰富多才的词组;英语是以字母为基本单位,有字母表,经常从别处借词。这章的一些感想是:有了记录才好抽象出模型;文字给人类带来了逻辑和一堆新的技术发展;数字的处理催生了数学,数学几乎是对经验、记忆、道理最简洁的表述;文字虽然带来了;书面文字极大促进了信息存储、传播,可以说是信息的原本。

  第三章:讲字典的产生。书面文字的发展使得一个字有多种写法、多种意思,有人就想到大家需要统一的书写、解义标准,这就是字典。这章感想:语言催生词典,词典又会反作用于语言;才发现英语词典词汇源于文学著作,尤其是莎士比亚;词汇就是人类的记忆、经验,而且互相关联;

  第四章:讲巴贝奇和他的差分机、提了下分析机。蒸汽时代极大驱动了机械的发展和物质的生产、催生了微积分,巴贝奇对机械、解密、数学很感兴趣,想到了用机械帮助人们解决复杂的数的计算问题,差分机可以做差分,计算数表,甚而解高阶方程。这章的感想:时代的跨越催生新技术、对数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满足技术应用需求的同时,聪敏的人又会多想一步甚至几步,设想未来;人们用数学这一最抽象的方式来描述新的问题、新的解法,这些新的东西转化成了数学里新的符号、新的概念、新的公式;人们对数学的运算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像其他的操作一样,数学运算也向自动机器寻求帮助。

  第五章:先讲远距离消息传递催生了信号系统,而电的发现使得信号得以瞬间传递很远很远。这章的感想:电、磁、力这些东西应该都是一种能量波动变化,世界的本质应该就是能量,物质只是能量变化的表现,可以说是能量的一种形态;从蒸汽时代跨入电力时代,数学当然又有了巨大发展,信息传递得以形成系统,自然催生了信息系统,其实时代的发展使得人们能行使更大的能量以实现自己的设想,数学这才得以向前,以前的人未尝没有相似的想法,但苦于无法实现,自然也就不能更进一步;电极大缩短了人们间交流的时间距离,人们突然感觉好近。

  第六、七章:讲了香农、贝尔、图灵,电话、图灵机、密码学、信息论。其实就是信息的传递介质发展到电线和电力已经够用,这时要升级的就是软件了,也就是信息的编码与处理,

  原先的信号系统充其量就是个编码系统,信息论就聚焦于信息的处理了,也就是信号,也就是符号,也就是数字。中间有个牛人证明数字就是符号、定理、公式,说明数字计算系统和用逻辑运算系统几乎是一回事,只是符号表不一样罢了,而且数学是不完全性的。图灵提出了图灵机,香农提出了信息论。数学就是信息的最抽象表示,有数字计算系统、逻辑运算系统。

  以前,人们习惯用数字进行计算,而用符号进行推理,但它们其实都是用来描述问题和问题的解法的,也就是描述这个世界的,本质基本相同,都是数学的一部分。随着技术的不断飞跃,人们掌握的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全,这两个系统都归结到了0/1之上,也就是世界的本质—变化之上,原来用0/1和它们的相互转化就能表示一切,于是这两大系统在本质上融合统一了,逆推而上,计算机出现了,自动进行这两种运算的愿望实现了。

  看完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它讲的是信息快速远距离传递的发展实现,和信息的存储与自动化处理。正是这两两方面的发展,使得人类信息的高速流通成为可能。

  信息简史读后感1000字大全2020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