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1300字

读后感大全发表于2020-02-23 20:00:37归属于读后感范文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知道季羡林老先生的名字是最近几年,真正留下印象的是看了他写的一篇文章《漫谈皇帝》,随后就于2006年10月16日买了他的一本作品集《我的人生感悟》,十分喜爱里面的第三、四部份《寄情》,《旷达》。知道他离开俗世后,就把他的书拿出来又看了一遍。

  看了人家的作品也就算是认识了,说是老师也不为过,当然他未必肯认我这个学生,何况老先生身为牛哄哄之北大之副校长。不过让我跟着他去学吐火罗文之类的,揍死我也不去。

  一个人在老年能够写出那么纯情文章,充满对母亲,对师长,对朋友,对自然的爱,且常常自己为之潸然泪下,他肯定是个有情的人。他也以仁爱之心对待社会,他肯定是个善良之人。

  《清塘荷韵》记述了季老在北大池塘中播撒莲种,最后”荷叶田田,香远益清“的乐事,季老认为自己”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这种以对自然的爱而传,其实真是比不知道多少书,多少学问要有用的多啊。老先生是以此而有所指吗?季老以70岁的年龄忽然悟到丝瓜是有思想的,”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大自然的奇迹正如”丝瓜则心中有数,无言静观他怡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季老是以敬畏之心在写丝瓜,在写自然的神奇。老先生以仁爱之心记述了大自然中的”二月兰“、”夹竹桃“、”马樱花“,是这些不名贵的花温暖着老先生的心,幸福着老先生的心。反观我们自己,给我们感动,带给我们幸福的是不是正是名不见经传的”草本“呢?

  《赋得永久的悔》展现了一位贫家儿子不能陪伴母亲的爱和淡淡离开母亲的哀伤,或许正是这种与母亲在一起的清贫生活,培育了季老”平淡质朴“的本性,也唯有在贫困长大的孩子才能真正体味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种情感和无奈。《迈耶一家》不多的暗含了季老的一种别样的“爱情”,但是这种割舍恰恰正是季老的可贵之处,一种男人的但当和一种对家对人的责任,这是风流倜傥之徐志摩老先生不能理解的。季老写了很多怀念师长和朋友的文章。给我印象深刻的《怀念乔木》一篇,真正体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那种友情,也使我们看到了季老淡泊的性格,尽管淡泊需要能力扺掌。季老与自己的孩子没有处理好关系,这不能不说是遗憾和季老的失败之处。也说明了季老“天人合一”思想是有缺失的。

  季老在《牛棚杂记——缘起》中说道:“我恐惧,是因为我怕这些千载难得的经验一旦泯灭,一千万人遭受难言的苦难为代价而换来的经验教训就难以发挥它的‘社会效益’了。想再获得这样的教训恐怕是难之又难了。于是我恐惧。”这既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也是对社会的警示,担心将来还会有人发疯,有人残暴。《牛棚杂记》我没有看过,主要是对于人性之恶的事知道的太多,懒得看了,再说现实有的是,何必回头看呢。季老在***和“jun。4”的表里如一体现了季老的风骨。季老以善良之心对待社会。

  季老常常讲到爱国,是所谓“爱国没商量”,不免为无良政府利用,这想来也令人难过,这或许正是恩封“国学大师”等之名头的由来。但是季老年青时身处中国风雨交汇外辱内患之际,对国家的情节自然很深,求国家富强更为迫切,也是情理中的事情。岂不知一国当由全体国民经过一定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全民参与的程序,选择大家能够基本认同的人员组成国家代理人,依法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但愿季老所说的国家是“国破山河在”的山河。

  季老在《八十抒怀》中写道很喜欢陶渊明的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或许正是季老长寿的秘诀。大家对季老的长寿很感兴趣。其实长寿是学不来的,各自的造化而已。

  看季老的书只这一本,自是不能理解季老。从电视中看到过季老,家中放着季老的书,这样的话,就不能说不认识季老。人去了,人之常情念叨几句,是为人情。

  这样尘封他的书,自己也就心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