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昆老师《中国最美的语文》让我们能感受到的是,每一首诗,每一篇课文,每一个汉字都是美的,都凝结着先人的思想和智慧,更感受到了夏老师对读书、对工作、对学生的那份热爱和执着。下面就让小编来告诉你《中国最美的语文》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最美的语文》读后感1
本书作者夏昆,是四川成都的一名高中语文老师。翻开夏老师的书,满是久违的感动,因为他在教育之路上所做的一切正是我多年来深深期盼的。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他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学生对善良的追求、对美好的渴望、对生命的尊重,做心地善良堂堂正正的人;教学生明白学习的真正意义,考试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学习的目的绝不仅仅是考试……高考只是人生的一块敲门砖,我们很多人的教育方式却把它当作了全部。绝大多数学生在高中三年的铁笼里沉闷、压抑地当着考试工具,没有半点青春的自由和快乐,也渐渐在学校和家庭双重高压教育的奴役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对美好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导致太多学生一进入大学,就开始沉迷网络,男生打四年的游戏、女生看四年的韩剧,逃课睡觉、考前突击、日混一日、拼凑抄袭毕业论文……还有多少人静下心来去读书、去钻研知识?只是肆意地挥霍着自由的光阴与青春,然后毕业悄然来临,茫然沦为蚁族、啃老族……
夏老师在《中国最美的语文》一书中,同时讲到自己每晚会给儿子讲睡前故事,从开始的童话故事到后来的诗词故事、古文故事,他的优美、风趣、浅显易懂的讲述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种子从小播撒在了孩子心中。尤其是他周末讲完诗词故事后,还会让孩子把诗词意境画下来,这种“诗画同源”的教育方式着实有趣可行、值得借鉴。他们父子间这样美好的亲子时光也让人羡慕、赞叹。反观身边的少儿教育,有多少父母能放下手机,每天坚持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又有多少父母能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保护、激发孩子美好的天性?身边一年级的孩子已经开始补习了……
身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陪伴、教育孩子成长?身为老师,又该如何传道授业解惑?夏昆老师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榜样。让我们从现在起,努力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做出改变,让孩子在欢声笑语中学习知识、健康成长。最最重要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教万教,教子做人!
《中国最美的语文》读后感2
我之所以会读《中国最美的语文》这本书,是因为用了微信读书的时候看到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在看。因为我对她感情比较深,一直希望可以和她一起看书讨论。所以怀着这样一种心态我看了。
起初以为就是一本散文集。打开之后发现前两章的文章很接近生活,讲的就是我们学生时代语文课堂上的一些事情。带着一种怀念的心态,我继续读了下去。
这本书我发布了10个想法以及37个划线。划线部分有精辟的总结,有很好的名言,更有一些还记得或已忘记或未闻的诗词。划线是为了使我记得更牢。
夏昆整本书贯彻的一个观点:他要将男孩教成男人,女孩教成女人。他希望每个学生都能从语文中,更甚于在整个高中生涯,能学到对自己的为人处事,价值观念有用的东西。而不是一台考试机器。因此他开辟了诗歌赏析,到后来的百科赏析。晚自习的音乐鉴赏课和电影鉴赏课。包括他的诗词课,也不单单抓语法抓背诵。而是拓展开来,从背景从写作手法从语言表达来让学生不仅仅为了背诵考试而且拓展了知识面。
在教育孩子方面,从小就开始讲诗歌故事,到后来的世说新语。在讲故事的同时增加的不仅仅是孩子的阅读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文字的形式。
从鲁迅的观念,到希望学生长大后不要将观念强加给后代,到反对学校的双线达标制度,到对每个学生表达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到蔡元培的教育理念。
蔡元培认为的抱定学习宗旨是什么:“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不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不为读书而读书,不为赚钱而赚钱,不为生活而生活。清代文学家纪晓岚的先师陈伯崖曾撰写过一副对联:“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个圆能画多少条半径就有多少种活法。我希望我读书是为了自己开心读书,我赚钱是用自己手艺赚钱,我生活是为了过我舒适的生活而去努力。无求就是最大的求。无求得到的一切才是真正的不到一袭瑕疵的属于自己的东西。
《中国最美的语文》读后感3
中国最美的语文》,作者:夏昆。这是一个普通的高中语文教师,这是一位被称为史上最忙的高中语文教师,这是一名爱看电影、爱听音乐、喜欢写作的语文教师。
手捧这样一本书,感受到来自同行在语文道路上快乐前行、积极探索、乐在其中的激情与动力。他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生命的美好。”他说:“教师最根本的职责,就是成全孩子生命美好的同时成全自己生命的美好。”他还说:“我想做这样的老师:追求教育的本性,用最真实的心来从事教育;将学术与真理置于一切之上,将独立的思想视为自己的教育生命;将眼光放在更远的未来,用真正的思想去感召学生,用真正的美去影响学生。”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被他那鲜活的文字所吸引,被那灵动的画面所感动,我的眼前出现的,不单单是一个语文老师在他的语文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如一个高明的交响乐的指挥,指挥着学生演奏着一曲曲生命的乐章。
他说,“我要把男孩教成男人,把女孩教成女人。”这句话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但男人与女人的内涵与定位却令人为之一振:男人应该是博学、宽容、幽默、有品位、有责任感的,女人应该是美丽、温柔、善良、知性的,他也希望他们班的男孩女孩三年后能够成为这样的人。他教学生不仅仅是学语文,更是教他们学会如何做人。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男孩长大后要成为顶天立地的男人,女孩长大后要成为知性美丽的女人。我一直也有这个方面的意识,看来在日后的教育过程中,要更加坚定这方面的意识。
他认为,语文是陪伴我们最久的课程,无论高中时的文科理科,大学时任何专业,都绕不过语文这一关。夏老师在书中简单介绍了他的语文课安排,诗词鉴赏、音乐鉴赏、电影鉴赏。诗词鉴赏以课前五分钟的形式进行,这个方面我最感兴趣,那就是让学生来进行诗歌鉴赏,让学生来组织教学,学生在过程中语文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这有点像我实践多年的“每日八点档――文化讲坛”栏目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中国最美的语文》读后感4
艺术的境界有高下,做人的境界有高下,语文课的境界有高下。夏老师因其广博的学识,把语文课上到了艺术的境界,让我看到人生可以攀之高境,让我心生敬佩,心有喜悦。有的人境界太高,让我们无法企及而只能望而却步,而夏老师是生于我们的教师生活而又高于我们很多,是对我恰到好处的引领,他的文字中有爱,有善,有智,是不负于中国最美的语文的。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他在课堂上上一节音乐课或一节电影鉴赏课,看上去似乎与语文无关,但处处都包含语文元素。他在让学生配乐朗诵诗歌时,会通过尝试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学生自己体会到这首诗歌表达的情感,在解读诗歌的同时也传授了音乐鉴赏能力,这种趣味教学将语文的美感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说,“我离不开文字,也离不开音乐,音乐和文字本该是一体。视觉和听觉的结合,使得语文更为美好,更能体会其中的奥妙。”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文学与艺术原本就是相通的。
他们会在语文课堂上探讨人生的意义。看到冬日校园的落叶,他感受到“死如秋叶之静美”的意境;他观察的银杏叶,在细密与稀疏之中感受到一种别样的美;银杏叶落尽时分,浓雾笼罩着冬日的校园,一切都隐没在浓雾中,居然有一种云海里一览众山小之感;老师的讲课声、学生的读书声似乎都从极辽远的地方传来,甚至有点“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禅意。
他引导学生由自然生命而联想到人的生命,以及个体对生命的理解,他说,对于生命的尊重,我们不能只是在这样巨大的灾难来临时才体会到,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就应该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自己的,别人的。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他的学生,他热爱文学、喜欢音乐、勤于笔耕,写作是他对学生最好的引领。他对语文教育有着大语文观,这点我很欣赏,也很赞同。他认为,语文的田地是广阔的,不仅有字词句篇和语法,还有情感、审美与思想。语文老师的天地很广阔,语文老师的田地也很广阔,真正的语文,是无边无际的。的确,我们的语文教育也应该如是,以文学之美充盈生命,以音乐之美滋养心灵,以电影之美教化人情。
《中国最美的语文》读后感5
有一位写友这样点评夏昆老师的书《中国最美的语文》:“是因为书名的太傲骄才打开此书的,看看谁这么大的口气!但是一打开就没停下来,真的很美,美自广博的学识,美在用心对待生命,美在坚守良知,捍卫理想!这样的老师,一意孤行又何妨!”作为中国语文人不能不打开它来一睹芳容,领略最美语文是何其模样,一打开来就爱不释手了,这绝对又是一本我要一口气读完的书。
关于文言文教学,王君老师曾经在教《狼》的时候用找出图画中的错误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夏昆老师又反弹琵琶用现代文还原成文言文出奇制胜,这是需要底气的。由此可见,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只要你有足够的学识,就有足够的教育教学智慧。
夏昆老师那是一个天天给儿子讲诗词故事的人,那是一个敢于给学生开诗词音乐鉴赏课的老师,创意来自于底气。诚如谚语所言:“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儿。”他不仅给学生普及诗词音乐电影的常识,也为我这个读者普及鉴赏知识呢。
“文学本身是美的,但是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教学将这种美有意无意地丢弃了,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学生重新找到文学之美,音乐只是其中一个手段,更重要的,也许是老师自己应该有一颗美的心,能够带领学生去寻找美、欣赏美、敬畏美。”
读到后来,对夏昆老师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他虽有离异又重新组合家庭,依然淹没不了他的才华和个性。蓄胡子,爱艺术,教的了中文,讲的了英文,一个有料又有趣的人,这样的人谁不爱呢?身体中那些沉睡的活力要被夏老师唤醒了,人生还有许多有趣的事要去做呢,活着可真好!
我身体里的那些写书法,绘画,跳舞,摄影的艺术细胞似乎在此刻都被夏老师的文字唤醒,揉揉惺忪的睡眼兴奋在讨论:“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动身去玩一玩?”
夏老师启发我思考,三年的初中生活,我能尽最大努力的让孩子们得到什么?_?
最后用本书作者夏老师的话结束这篇读书笔记:“我希望我的语文是美的,美在艺术,美在思辨,美在独立,美在分享,也美在师生的互相陪伴与共同成长。”